
- 收藏
- 加入书签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学前儿童教育一直是国家的学育重点,但大多忽略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当下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漏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理论、实际操作及家长与校方的角度,剖析教育改革的可实施性,强调了对于成长期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供同行参考讨论。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学前教育
引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问题愈来愈被重视,除课本以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以学前阶段的幼龄儿童来说,心理健康会受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实操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知识欠缺
当下学前教育的心理健康相关专业及理论研究,虽较于以往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制约,专业从事此方向课题研究的专家并不多,且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偏少,研究时间较短。以至于现在大多幼儿园、托管班以及学前机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职员工不足,没有具体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体系作为引导,导致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成效一直不能达到预期。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教职员工发现学前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时,因缺少相关知识及实际的操作经验,无法解决问题,在儿童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国家重视儿童的素质教育,意指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中,需向出现问题的学生提出适宜、正确的引导和矫正,从此体现出,在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的必要性[1]。
(三)教育观念偏差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人们常常注重于物质及生理需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数人对心理学教育的理念趋向成人化,因此不能专业地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导致国家推行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较为缓慢。儿童教育针对的不仅是校方、教师,也包含着学生家长,在无专业支持的情况下,多数人将儿童心理学用平常的德育知识所代替,从而无法走进学前儿童的内心。
二、学前心理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知识体系
由于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较少,研究结果无法紧跟时代变化,国家应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同其他儿童教育领域模式一样,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体系。在校专业学生应加强理论体系的熟悉度,校方为其申请实习机会,实到现场感受教育中的重难点,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已在职的教职员工,可由园方、校方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学者,到学校内部组织课题讲座,从理论知识到实操重点,强化教育的根本体系,使教师处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凭有据,科学引导,运用教育方针,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在课程中,结合学前课程题材,正向引导儿童的积极思想。新时代教育,学生即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状态。例如:在学习中华寓言《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故事时,通过趣味讲解,建立儿童正确价值观,对思想及心理意识进行一定程度地积极引导,剖析教育点为谦让、孝顺等,充分运用理论知识体系,推动儿童心理学教育系统化。
(二)加强师资培养
为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师的行为、专业水准严格要求。通过上文提出,建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其融入实际情况中,全面监测学前儿童的心理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由园内职工共同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做统一管理。园方应严格把控教师的应聘要求,硬性强调专业知识,同时,在制度上设定奖惩机制以及上升空间,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避免出现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人才培养中,可申请优待政策,鼓励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改变教育理念
学前儿童虽然年龄小,但相比刚入园的幼儿,心理方面有了一定倾向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园方与家长之间的协作,开展家园一体化教育。教职员工应熟悉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倡导家长了解科学性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到园为学生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幼儿园,教师将儿童的表现进行记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教育方针,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第一时间教师与家长联手,安抚并解决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向正确价值观引导。家长需支持、尊重、配合园方教职员工的教育,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谈吐,避免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心理成人化。
建议在生活中适当满足儿童的正向心理需求。据科学家研究,通过向固定环境(幼儿园)的不同儿童做实验记录:表现自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平日会收到家长、教师正确且富有理性意义的礼物或爱;表现暴躁、寡言、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平日家长或教师对其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的表现意义是为获取大人的关注,以此得到想要的心理满足。由此,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正向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培养儿童较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2]。
结论:结合全文可知,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对自身的成长、身心发展具备重要影响,教师与家长应熟悉儿童心理学,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心理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国家需大力支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研究,扩大该领域人才储备,全面提升学前儿童的教育水平,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嘉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8):67-69.
[2]陈思敏,欧贤才,张珂晴,等.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基于93个家庭的调查[J].广西教育,2021(25):15-17.
作者简介
温健伟(1987.8—)男,汉族,广东河源,本科,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