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线上+线下+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研究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基于“线上+线下+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结算;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基于“线上+线下+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 (K202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国际结算》课程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金融职业道德素养和国际视野,是以培养和选拔“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金融类学科[3]。构建《国际结算》“线上+线下+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有利于专育融合的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引领、金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合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结算》课程内涵丰富的思政元素和金融职业道德元素,但在以往的课程中挖掘的不够多、不够深,本次教学改革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局观、经济观和培育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纳入课程德育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对融入金融职业道德和思政教育的“点”和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完善,提炼并重构教学内容;创建涵盖思政元素的知识讲解、题库、论坛、案例库的全套在线教学资源;构建“任务驱动式”的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科学的学生全流程评价体系。
1完善课程目标-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基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财经人才”的总目标,结合课程国际性、交叉性、实操性的特点,《国际结算》课程秉承“以扎实理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培养要求,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在知识层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中票据(汇票、本票、支票)、单据(商业发票、运输单、保险单)和各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运用,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惯例及规章制度。
第二,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思辨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灵活解决国际结算领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独立完成英文票据出票;熟练应用国际结算的业务流程与实操规范。
然而,金融与国际结算是一国的经济命脉,关乎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安全,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兼具“育人”和“成才”。
第三,在素养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局观、经济观和培育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与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路径:
(1)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美元霸权”、“一带一路带给人民币结算的机遇”等专题,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金融制度自信、结算制度自信和爱国意识;
(2)通过票据制作实践和信用证、托收业务流程的讨论,以及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国际结算的业务流程与实操规范,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及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诚信、守法、严谨的金融职业道德和素养,提高金融应用能力;
(3)以实践操作任务为目标的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及实事热点的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思辨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灵活解决国际结算领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4)通过双语教学及国际形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根据OBE导向法进行课程路径开发,以最终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职业任务下的五大核心项目模块,进而进行理论学习、实操实训和情景模拟,形成闭环式教学路径,培养诚信、守法、严谨的应用型高端金融人才。
(2)课程采用项目制教学法,吸纳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通过TSCP 四个层级重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有利于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沉浸式体验任务场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最终学以致用,将理论用于实践。通过课前案例导入、课中案例剖析、课后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构建金融思辨思维,深刻理解票据诈骗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等热点问题,建立金融制度自信和职业道德。
3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采用“线下讲授+实训系统+慕课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分为“先学”环节、“边做边学”环节、和“延展学习”环节,三个环节分别与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实训教学交叉融合。“先学阶段”主要采用“任务导向”的线下讲授+小组讨论+线上自学+实操演示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思政案例的导入,使学生知道、了解,带着思考进课堂;“边做边学”阶段主要采用“问题导向”的项目制线下讲练结合+线上作业、测试巩固+业务实训模拟的教学方式,通过实事热点的小组讨论(俄罗斯被提出SWIFT结算系统、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一带一路”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等)以及“美元霸权”等专题的制作向学生传递“经济强、国家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金融、结算制度自信,通过各大票据模块的小组制作增强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延展学习”阶段主要采用“结果导向”的课堂知识总结+线上知识延展+实训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后大量的在线讨论帖和小组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加深对思政知识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高鸣霞.课程思政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57-58.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5]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作者简介
徐菁(1988-)女,汉,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绿色金融、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