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适度人口理论分析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的原因及优化策略
摘要:为促进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本文在适度人口理论基础上分析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但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明显滞后的缘由。研究认为由于河南省人口数过多,违背适度人口理论,导致其竞技体育发展速度缓慢,可以通过大力培养后备人才、合理搭建竞赛平台、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优化策略可有效提高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
关键词:适度人口论;河南省;竞技体育
河南作为拥有近一亿人口的人口大省,按照人口基数本该拥有极为充足的后备人才,具备极强的竞技实力,可实际上各运动项目的竞技表现不尽如人意,整体竞技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奥运会金牌榜上甚至未能跻身前十。本文通过运用适度人口理论来分析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滞后的缘由及提高其发展速度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1.适度人口理论
适度人口是人口理论中的一个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在1888年提出,具体描述为:“在任何一定时期,或者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总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获得产业最大收益的时点,此时人口数量刚好如此恰当地适应环境。”适度人口论关注的并不是最大人口规模,而是满足某种目标的适度人口规模,现阶段这一目标从最初只为实现经济收益,逐渐扩展到其他目标,使用领域持续拓展,本文就使用此理论来对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缘由进行分析。
河南自古身居平原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最高人口数。但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已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模式,致使河南省经济逐渐落后于南方及沿海等发达地区,人口数量逐渐被广东省和山东省超越。在此期间并非河南省人口未增长,而是由于广州前期的良好发展基础所形成的强势吸入特征使得广东省具备足够实力吸收大量外部人口,自1990年起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约4400万人,成为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根据适度人口理论,河南省相较于并不十分广阔的土地面积,所承载人口过多,违背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产生阻碍本地区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领域发展的消极作用。
2.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优化策略
2.1大力培养后备人才,提供发展竞技体育基础
发展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与可持续性。河南省运动员整体呈“金字塔”形,优秀运动员所占比重较低,大部分运动员并未拥有运动等级,[1]高级别的健将级运动员更是严重缺乏。要想改变当前河南省竞技体育人才缺乏尖子,后备人才质量不高,缺乏竞争优势的现状,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质增量工作进度。第一,加强体育宣传,转变家长观念。河南省目前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专业队模式上,在庞大的基数上进行层层筛选。这种残酷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家长逐渐丧失将青少年培养为运动员的决心,造成各级别业余体校学生数量大幅降低,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规模进一步萎缩。因此河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弘扬体育文化,通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提高家长与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便于营造大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热烈氛围。第二,改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系统有专业技术、训练条件和场地设施等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两者具备其自身独有优势。但是由于国家长期采用举国体制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两大系统分离,使得体育与教育脱节。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河南省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合理放权,使其由原来的执行者向指挥者转变。第三,构建保障体系,减轻后顾之忧。提升河南省竞技体育能力,不仅要在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构建完整的运动员保障体系。专业队运动员普遍自小未接受完整义务教育,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致使运动员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退役后难以维持生计,缺乏可持续发展保障,因此要最大限度减轻退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构建退役运动员的激励保障机制,采取退役津贴发放等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支持退役运动员转型,通过鼓励创业等方式拓宽退役运动员发展渠道。
2.2合理搭建竞赛平台,进一步提高竞技能力
竞技体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比赛中,训练的成果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合理地搭建竞赛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合理地搭建起本省竞赛平台,河南省应成立竞技体育联盟,负责在全省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吸引潜在人才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同时随着比赛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也要相互配合,给予竞技联盟平等、公正的选拔和参赛机会。这个竞技联盟除了省内联赛外,还可以定期选拔一些优秀的队员集中集训,同外省运动队进行比赛,有助于学习省外运动队训练、管理及运营各方面宝贵经验,使之能以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对自身进行优化升级。
2.3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竞技体育提供保障
体育场地设施是大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由于河南省的历史定位一直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由来已久,人们对农业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土地多困于发展农业,体育场地面积严重不足,要想摆脱此种困境,需要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竞技体育提供保障。第一,加大体育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河南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提高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重。第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共建体育,与其他地区加强交流及融资,要想办好体育办好仅靠本地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还应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第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由各地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实施措施,在提升公共体育活动服务水平的同时[2],对于一些已经破损及年久失修的体育器材相关责任部门应及时加以修护,避免发生二次伤害[3]。
参考文献:
[1] 李峰.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8.
[2] 胡海波.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河南省城乡社会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3] 张卫.基于GIS的农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曹越(1999-),女 ,汉族,河南焦作,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