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高校积极响应并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待劳动教育态度良好,劳动意识浓厚,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建设不充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影响较大。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以及落实个人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做出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一、背景
为加快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改善当前劳动教育状况、促进新时期劳动教育发展,2020年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劳动教育的途径和关键环节,倡导各大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为了探索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能有效实施的路径,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当前的劳动教育现状展开调查。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工具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是参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实际编制的。问卷设计共计69题,其中选择题68题,开放简答题1题。
(三)研究对象及具体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81.2%。问卷涵盖大学一、二、三年级,不同性别和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的学生,其中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学生分别占比16.75%、64.04%、5.91%、11.33%和1.97%;男生占比33.99%,女生占比66.01%;农村学生占比70.94%,城市学生占比29.06%。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
调查表明,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开设较少,学生无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有的学校设有劳动教育相关场所但是不开放,或是宣传力度不够,学生缺少信息渠道,反映了学校对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场所宣传不到位。学校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对劳动教育相关理念认识不深,对于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讲解不够,指导不足,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不够重视。
数据显示,学生清楚知道开设了劳动课的有51.23%,只占了一半,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占了19.21%,不太清楚开设情况的占了29.56%。劳动教育场所有且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只占了36.45%,有但长期不开放的有21.18%,不清楚学校有没有劳动教育相关场所的占了38.92%,完全没有劳动教育场所的占了3.45%。教师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详细讲解的只有32.51%,讲解相关内容知识只对涉及的一些内容简单讲解的有40.39%,还有9.36%的教师直接省略没有讲解。
(二)学生劳动教育态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零零后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浓厚,意愿强烈,并且云南省零零后极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劳动教育的相关建设当中,这说明现阶段的劳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当代零零后大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和理解足够充分。
数据显示,有92.61%的人愿意参与劳动,只有2.96%的人不愿意参加到其中并认为劳动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4.4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劳动教育都可以。
(三)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00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家庭的塑造,这主要得利于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于孩子的劳动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不能没有家庭教育作为辅助,父母同样能够学习到劳动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劳动教育的实施。
数据显示,家庭教育对于当代零零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影响要比学校教育的影响要大,对其劳动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居于首位,占了83.25%,学校教育次之,占了70.94%,最后是社会风气,占了61.08%。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解决方案的路径探索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劳动教育体系系统化
加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各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加大对劳动教育场所的投资,大力宣传相应教育场所,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规划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本地和办学特色编写教材,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课。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劳动教育大纲结合自身学校特点进行评估,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方式。
2、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
高校需在保证师资数量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劳动素养。配备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学教师,保障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开展全员培训。对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掌握、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以此判断教师是否具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做表率,激起劳动兴趣
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父母对孩子劳动观形成的作用往往比学校和社会更加重要,因此父母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体会劳动带来的价值意义,以便其参与到更多类型的劳动实践中。
2、纠想法,养成劳动习惯
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够培养孩子的家庭共同体意识,加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懂得体谅他人、帮助他人。家长需主动引导孩子主动做家务劳动,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
3、讲配合,家长全力支持学校
在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中,提出要调动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1]。劳动教育不止是学校的责任,家、校、社形成三合力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最好效果。
(三)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
1、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媒体对劳动模范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政府做好网络监督,防止错误的劳动观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形成。
2、加强场地支持和安全保障
根据《意见》中的规定,各地区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2],以此完善校内劳动材料、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各组织共同协调,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场所。此外,社会还需保障公共安全。政府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各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四)落实个人的主体作用
1、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思想上认识到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对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明白劳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2、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大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自身行动,既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升劳动技能。在校外积极参加社区实践、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在校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劳动场所。
随着劳动教育不断深入与发展,新时代推行劳动教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从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把劳动教育从智育中分离出来,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使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能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何芳.“巨婴”现象的现实表征与社会背景探讨——关于当下国民心理素养热门话题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发展论坛,2021,31(01):81-8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3):2-6.
作者简介
郑然琪(2003-)女,云南宣威人,本科,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张银仓(2001-)女,云南保山人,本科,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张馨月(2002-)女,云南宣威人,本科,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