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田守昕 卢秋野
  
卷宗
2023年25期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以“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为中心,强调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要坚定文化自信。兴文化,展形象,打造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要让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纵观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与“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过去的精华以及与时代相互结合,发展符合时代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将“说”的语言文字层面转化为“做”的层面。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实践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概述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外来文化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毒教材的出现,韩圈文化的泛化,流行过万圣节、圣诞节等外国节日,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会渗透到我们人民的心中,造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如何增强国民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也就成了现在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不断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活力也在持续地显现出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种观点:有一种观点,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为:它可以促进人民的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时间和社会的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优秀文化,包括衣,食,住,行,中医文化,传统节日,中华诗词,中国戏剧,汉字汉语等文化。

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民族特色,也是我们国家面向世界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在我们国家的发展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体现文化的内涵,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智慧。也正基于此,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大放异彩,彰显出了中国特色与中国魅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明珠。

2.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一论述要求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把过去的好的文化,要不断的传承下去,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有信心的抵制外来的文化风险,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让全世界知道,从而提高我们国家的影响力。

创造性转化侧重于继承,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整理,分析,鉴别以及诠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意蕴,以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与现代社会的契合。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创新,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扬弃,来予以发展和超越。因此,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这两者之间具有有机统一的关系,密不可分,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遵循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虽被外敌的侵略而遭受劫难,但是我们的文明从未止步反而愈发的越来越丰富和繁荣,虽然经过的暴风雨的洗礼,但仍然屹立不倒并流传于百世,正是我们民族人民拥有正确的历史文化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因而避免了另三大文明古国原生态文化断裂的历史悲剧。我们牢记历史才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软实力。我们要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持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不断地传承下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在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辨别哪些文化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辨别文化,选择文化,不断挖掘优秀文化,形成思想上的文化自信,相信我们文化主流文化,从而来抵制文化渗透的问题,再用两创的方法,去继承并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血液,是培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资源,是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为在跌宕起伏的世界中立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客观要求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来重视其精神力量辅助作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意识形态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为当代中国思想走向现代性的转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不断推动“双创”有效开展,从而更好地、更科学地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3.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切入点。众所周知,虽说,我们的国家要想发展,就一定要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硬实力,但是同样软实力也不能忽视,它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的一种重要的力量来源,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人民温饱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现在大家的需求偏向于精神的享受。而精神世界的满足,要立足于文化这个根基,运用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创新的方式,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度,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来看,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既能满足广大人民在精神层面上对文化的期望和需要,也可以继续扩展我们国家的文化影响;推动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外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色,推动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和文明进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提高中国软实力强,从而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依附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我们人民的传承和拥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增强文化自信,话语权建设,必须要打造先进文化圈,形成“中国风”,同时掌握文化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一成不变的文化是无法延续的,增强文化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对文化进行创新。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时候,绝不能良莠不分,兼收并蓄。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处理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现今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的更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这就要求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同样的也可以用街舞,国风,民谣等形式唱出来,跳出来,实现国粹与现代歌曲结合,得到了广大网友的传唱,例如:张晓涵与416女团将京剧与现代的唱歌方式结合,创作出来《探窗》《武家坡》,保证国粹不变质的基础上得以让广大网友得以看到京剧的唯美,认识到了小生、老旦、青衣等京剧元素,促进对中华传统京剧国粹的喜爱与流传。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让人们能由浅入深的接受传统文化韵味并得以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都是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不断更新发展而发生改变的,由于社会实践的不同,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因此文化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只有重视对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生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影响力与软实力。

同时,文化不仅要发展本国文化,也需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要努力宣传中华文化,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展现中华文化美丽,讲好中国故事。像许渊冲老前辈,把咱们国家的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翻译成英法等语言形式,坚持中华文化的美感,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领略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要继承善于讲故事的优良传统,以网络为媒介,用英语和汉语双语方式,多讲《女娲补天》《孔融让梨》《愚公移山》以及木兰替父从军等那样的故事,讲述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认同。或者可以通过看抖音,快手,微博等以短视频的形式,简短易懂来讲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做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做到和而不同。

四、总结

文化的两创宗旨不是一味的固步自封,也不是激进的彻底改变。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两创具体实践中心思想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现代手段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大家身边,把中华传统文化由抽象到具体促进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让每个人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力量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创思想就是“激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以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创作演出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121-127.

[2]吕英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11):183-186.

[3]张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N].山西日报,2022-11-15(011).

[4]王彬.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自强[N].中国文化报,2022-11-03(001).

[5]郭丽瑾,肖周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J].学术探索,2022(10):53-59.

作者简介

田守昕(1999—)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沈阳建筑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卢秋野(1995—)男,汉族,吉林双辽人,助教,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