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求职市场,然而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更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持续上扬,202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9.9%,较上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较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出15.6个百分点,反映出青年人群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包含了该年龄段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个主要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16-20岁、21-30岁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6%、19.6%。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率相对较低,2022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这部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调查失业率为5.1%。因此,大致估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较高,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亟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予以应对。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青年失业率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季节性失业与长期趋势叠加的态势。以往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大多具有摩擦性失业的特征,即在毕业季失业率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逐步得到消化,青年失业率就会逐步下行。但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扬的趋势已经形成,意味着短期的摩擦性失业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失业。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更多的脆弱性。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但其他群体很快恢复到正常的失业率水平,而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并一直上扬。这意味着同样的冲击,对青年群体更容易形成持续性的影响。当前,要高度关注疫情冲击消退后不同群体就业状况的分化。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供求失衡。由于高校数量的增加,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部分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而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问题,如对待工作过于挑剔、过分追求高薪等,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往往因为过高的期望而错失良机。
中国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减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调整专业设置,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鼓励大学生参加实习、兼职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供新就业岗位。周期性因素产生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对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产生了更明显的影响。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在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化解周期性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其次,加大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加强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
最后,不断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大学生失业率不断累积、攀升,是一些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推动的结果,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这些矛盾。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把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瞄准对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方案,避免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避免失业由短期失业、摩擦性失业向长期失业、结构性失业转化。
青年是创业的最主要群体,而大学生应该成为青年中创业的中坚力量。创业带动就业是实现就业倍增、缓解青年就业紧张的重要途径。但创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很明显,要利用好现有的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手段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解决好青年创业的融资难问题。另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毕业生初涉市场,缺乏经营和管理的经历,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的制度壁垒,就是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此外,还需要完善创业失败的社会化支持体系,通过延伸失业救助等手段,扩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范围,降低大学毕业生因为创业失败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增强他们的创业意愿。
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引起技能需求变化,而年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结构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继续推动新发展阶段的既定目标任务落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积极效果。
五、结论
总之,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本身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就业环境,助力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2]教育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 2021.
[3]张伟,李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12): 45-52.
[4]王刚,李欢.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5): 65-70.
作者简介
陈鑫(2002.09-)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本科在读,西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蒋飞(1987.10-)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