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萍
  
卷宗
2023年27期
丽水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及教育进步,新时期思政课程建设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内容。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不仅要学习更多专业技能,还需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工作素养,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各界和高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规模不断增长,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遵循教学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一、“三全育人”的时代意蕴

“三全育人”指的是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角度进行育人。其中全员指的是所有参与到育人环节中的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这些育人主体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育人目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全员育人将原本传统的单一育人方式打破,整合周围各类资源开展育人活动。这一模式之下,能够有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另外,全过程育人指的是整个育人的时间。这一育人方式要求思政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学生在进行基础教育之时就需要对思政教育加以了解,最终将思政教育延续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直到学生毕业。最后一点是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在学生开展每项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渗透思政教育。这些活动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文化建设,同时也包括家庭中所涉及的活动,以及社会、网络上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三全育人”这一方式全面体现出了新时代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各个高校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之时,还需以此作为出发点,积极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把握不准

全员育人方面。在育人方面,较多育人主体并未意识到自己育人的责任,也并没有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当下高校内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职工甚至是后勤管理部门等也已经主动将自己纳入育人主体范围内。但是大部分家长依然认为学生步入大学之后,相关育人责任均在学校,而自身仅仅需要为学生提供日常所需生活费,以及学费即可。很多父母认为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因此思政教育中缺乏家庭教育。

全程育人方面。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此制定更多特色思政教育活动。思政教育需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以此保证该教育的延续性。但是较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忽略了假期这一关键的时间点。学生假期时间较长,且部分学生往往将这一时间段用来安排就业、考研等事情,容易导致思政教育中断,无法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

全方位育人方面。在高校思政育人方面,还需结合课程、网络、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育人功能,以此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实时信息,但其对于网络中的信息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高校对网络这一教育空间当下并未完全掌握,给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较多的不便,高校还需加强这一空间建设,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2.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了解不透

当前高校大学生以“00”后大学生为主,虽然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男大学生多于女大学生,但从全国的大学生总数来看,“00”女大学生数已多于男大学生数,女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生主体。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需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征把握不准,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不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力,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教育缺乏创新,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不力,导致大学生就业要么扎堆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要么慢就业、不就业,要么对自身就业意向了解不足,频繁跳槽,带来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需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大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

3.网络 “三全育人”协同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网上娱乐至上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炫富消费主义、“丧”“佛系”“躺平”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受这些不良思潮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社会心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取向、社会行为、法治观念等产生偏差;互联网上各类明星、网红、大V以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引导大学生,很多大学生为追星组成所谓的粉丝团、饭团、饭圈等,为追星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盲目消费等行为常常发生,甚至发生为追星浪费公共资源,为追星大规模倾倒牛奶只为明星投票等越轨行为,给其他大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当前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尚未就如何做好大学生网上行为和网上思想引领形成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线上线下通力合作共同引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措施

(一)四位一体全员育人

1.高校打造育人队伍

三全育人之下,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内教辅工作人员,以及朋辈校友等均属于育人主体,都需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他们需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把握思政教育方向,作为思政最主要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借助周围的教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而高校内的教辅工作人员,尤其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辅导员,还需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引领他们成长,而教辅内的后勤人员则需严格按照学校内规则行事,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榜样。另外,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政修养,将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答疑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等等。此外,对于学生来讲,优秀校友与他们有着同样的生活学习环境,高校可以通过优秀校友的例子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

2.注重家庭熏陶

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可以说家长是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同时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大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后,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许多家长会认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事情,将学生的教育工作完全交给了高校。但这一观念是错误的,高校内的学生依然需要思政方面的引导。高校在必要时可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以此来促进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这一联动更好地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而服务。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将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到学生情况,从而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

3.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对其未来工作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提供较多外界实践机会,例如:可以与优秀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或者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等等。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同时在社会中学习更多做人的道理。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家或者是红军等到学校内开展讲座,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4.强化学生自我教育

从法律的角度说大学生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大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人,他们依然可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与过往教育相比较,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他们还需克服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这一过程还需教师对其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并为自己的学习制定计划。大学生还需加强自我约束力,促进自我教育。

(二)抓好四个节点,全程育人

1.强化入校适应教育

大学生初次步入高校之中,这也代表着学生开始与社会相接触,这一过程,他们往往会有着较多的不适应感,高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帮助学生讲解安全、学业、校区文化、学校规范,等等,以此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做实日常系统教育

思政教育往往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教师、辅导员等在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分类开展日常工作。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可以为其开展不同的活动,例如:优秀班风活动、党史学习活动等等。此外可以适当为学生宣传更多优秀人才,为其树立学习榜样。

3.突出假期思想教育

大学生假期时间较长,高校还需重视到这一点,为学生安排假期教育活动。高校可以适当为学生安排返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内拜访自己以前的教师,或者是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其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互联网+”知识宣传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志愿精神,同时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与学习。此外对于辅导员来讲,需要利用假期为学生多普及安全教育、文明等方面的内容,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4.巩固毕业就业教育

高校学生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需要学校以及教师加以关注引导。就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就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自身工作素养,为其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更多技能,还需为其普及更多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同时辅导员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鼓励并安慰学生,为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三)用好三个平台全方位育人

1.实践平台

高校还需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可以为其搭建专门的实践平台,强化育人工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构建志愿平台,让学生自由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实践品牌。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奉献精神,同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2.文化平台

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作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文化与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著作,提高自身素养。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学习我国优良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高校可以适当开展寻找先辈遗迹等活动,让学生步入更多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3.网络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具有着较高时效性的微信、QQ等软件,建立便捷的消息平台,这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想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难。同时利用网络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空间限制以及时间限制,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高校还需重视网络平台的发展,利用这一平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升华。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当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但“三全育人”这一方式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完善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双婷.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1(5):86-89.

[2]时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1):124-126.

[3]袁广盛.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时代报告,2021(5):102-103.

[4]王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20(Z3):42-43.

[5]马喜宁.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19):233-234.

作者简介

黄萍,女,汉族,浙江松阳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