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艺术院校“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
摘要: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为有效地构建和优化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试图就近年来“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实践与探索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为优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思路启发。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士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艺术院“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1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学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
一、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先后下发了相关文件就劳动教育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实施做出了具体安排,随着《意见》和相关文件的落实与工作推进,各大普通高等学校也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制度和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下发文件、制定政策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全国各大普通高等学校也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受教育理念、教学经费、教学师资人员以及教学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际运行实施与理想的状态效果尚有一定的差距。
就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状况,陈玉保等认为,从教育效果和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劳动教育在家庭启蒙教育中被忽视;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作用虚化;③社会劳动教育作用淡化。诚如所言,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丁彦通过在湖南农业大学开展的劳动教育现场调查,发现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着: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来说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实践教学师资匮乏;......条件保障体系不完善,经费、物质、场地投入不足[2]等问题。综合上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进既要密切结合本校劳动教育资源状况,更要从本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更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落实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切实实现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在四川音乐学院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我们提出了“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设想,并按照这一设想在四川音乐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具体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意见》要求和四川省教育厅等10部委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川教﹝2021﹞32号)具体部署,四川音乐学院分管副院长牵头组织本院教务处、基础部、团委及相关院系专家、教师开展了15次专题研讨交流,最终研讨和拟定了《四川音乐学院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要求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了九次专题交流,拟定了《四川音乐学院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教学大纲》并报学院审核确定后进行实施;
在全校开设《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必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全校三年级本科学生(后优化调整为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依托该课程对全院本科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我院学生劳动素养的大力提升,培养他们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知识、能力、素养教学目标;2021年3月-至今,四川音乐学院已经组织11名教师担任《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顺利完成了四川新都校区、武侯校区2018级、2019级全体本科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工作。
2.站在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制高点,高效落实“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教改项目的准备与确定
(1)为了更全面准确了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专业教师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四川音乐学院于2021年5月和2023年3月,先后两批次委派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参加了《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理论与教学高级研讨会》(中国.郑州)和《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理论与教学高级研讨会》(中国.景德镇),了解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研讨国际劳动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内与会专家就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并专项就“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设想的科学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2)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论述”为指导,以我院大学生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发展,研究和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框架,基本确定了“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构想。即:以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为指导、以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为着力点构建“研、学、行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3)为更好地构建“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我们抓住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契机,拟定的“新时代艺术院“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G2021-1179)成功申报省级重点教改课题,该课题的成功申报为该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项目基础。
3.以教改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
(1)拟定“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组织相关教学专家和教师,分组进行“研、学、行”三类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具体落实实施,在明确责任与分工的基础上保障三类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高效协作实现“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搭建的协同开展。
(2)“研”——就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领域提出具有前沿性的理论观点项目组成员张松老师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生劳动价值教育改革创新-以有害塑料垃圾化学讲解教育为例”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塑料工业》上成功刊发(《塑料工业》2022[11]),就生态文明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明确提出“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融合,以生态劳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能动力,促使师生用自己的劳动共建生态文明校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3]。我们在四川音乐学院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建设和基地农业生产劳动活动开展中,也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有益的探索。
(3)“学”——就《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和改进。在《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课程优化,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积极参与四川音乐学院教学创新“天子之歌铸金计划”项目(2021年)和四川音乐学院第四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2年)的申报,通过上述相关项目申报,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从打造金课和课程思政等多个维度进行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持续优化和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联动,厚积薄发,在不断优化和实践调整的基础上,打磨有川音特色的《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教学课程,力争尽早实现将该课程打造成省级金课的目标。
(4)“学”——大胆探索和尝试“以赛促学”的劳动教育理论学习新形式。在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从2022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届开展的“劳动最美丽,实践我快乐”劳动视频创作大赛,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艺术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弘扬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两年来收到参赛作品186件,参赛学生高达400多人,涵盖了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相关作品在自媒体平台(包括微信、抖音、西瓜视频、小红书)进行了广泛地传播,被关注和点赞数量高达30万次。在校内外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5)“行”——深挖和拓展四川音乐学院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实践与文创产业化发展、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实践打造四川音乐学院社会实践名片。
①立足“川音”,安全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确定了校内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基地和校内劳动研学基地。与四川音乐学院总务处合作,建立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基地,将校区卫生打扫、校园绿化等服务性劳动引进劳动实践活动课堂;挖掘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现有土地资源,整理和开发建设形成川音劳动研学基地(使用面积572,000平方米),该基地设置三个功能区,即一个户外大课堂功能区、2个生态实验地功能区,该研学基地2022年春季已经投入使用,目前该基地的二期建设(塑料大棚建设)也已经按部就班地进行施工,计划于2023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校内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研学基地的投入使用,为四川音乐学院劳动教育提供了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平台,有力地保障了劳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②走出去,到社会生活第一线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整合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合作,确立校外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基地2处、校外文创劳动实践基地2处、校外社会服务劳动实践基地1处,组织学生参与上述基地的农业生产劳动、文创活动和服务性劳动8场次,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与形式。③请进来,在川音课堂上进行艺术品再创作与美学实践。主动拓展艺术院校劳动实践新形式,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走进川音校区,传授非遗结绳编制技艺,引导川音学子运用自己所学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结绳艺术产品的设计与创作;聘请物品收纳整理专家走进川音劳动实践课堂,介绍物品收纳和整理方法,激发川音学子艺术灵感,引导川音学子在物品收纳和整理中进行艺术美的展现,探索进行日常生活美学实践的新方式。④创新性开展劳动实践的产业化探索与实践。引进古法非遗结绳项目,将古法结绳艺术产品开发与四川音乐学院劳动实践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开创性确定的“新国潮”结绳艺术产品推广计划项目,已经被学院推荐参加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们拟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劳动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与艺术院校文创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劳动实践新路径。
三、结语
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以来,我们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提出“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构想,客观地说,由于历史原因,劳动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还有待加强,这也导致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并未能完全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下一步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大力的拓展和积极改进。
我们就“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尝试和探索,如何有效实现“研、学、行三位一体”,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性作用,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还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的必要和可能。
参考文献
[1]陈玉保,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科教文汇,2021(28):38-40.
[2]丁彦,孙娟玲.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探析——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5):4.
[3]张松.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生劳动价值教育改革创新-以有害塑料牢记化学讲解教育为例[J].塑料工业,2022,50(11):117-119.
[4]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作者简介
张松(1971.09—)男,汉族,河南省项城市,心理学学士,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劳动教育、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