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媒体大数据环境的微生物学跨学科数字化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的建设路径。微生物学数字课程通过融合多类型资源建立“四维一体”数字课程体系,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分类分层的数字资源,依靠新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数字课程教学途径,基于信息化平台形成课程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借助多平台途径推广数字课程形成良好辐射示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了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考核评价数字化转型,深化了高阶目标学习,全方位提升了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素养。
关键词: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新媒体;大数据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项(234107)
一、引言
2012年到2022年,是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虽然近十年来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2]。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高校信息化依然面临很多短板,甚至是需要巨大的改革阵痛才能解决的“痛点”,如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数字化课程资源各区域利用程度不同、数字化课程共享平台建设难度大、数字化课程建设利益相关主体发展不均衡、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不完善[3-5]。本文总结了基于新媒体大数据环境的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的建设路径,为生物学科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学是生物、食品、环境、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近年来,课程组积极开展数字化课程转型,并于2021年被认定为重庆市线上一流课程,已实现了课程“全要素”数字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线上课程个性化学习内容不足,内容缺乏层次感;在线学习师生互动体验感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差;课程考核评价的机制不够健全,考核挑战度不够。
三、《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路径
1.融合多类型资源建立“四维一体”数字课程体系
《微生物学》数字化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根基,以实验实践、拓展延伸、兴趣探究知识为发展,构建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健康四领域为支撑的“四维一体”数字化课程体系。
2.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分类分层的数字资源
整合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共性知识,将微生物学线上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四个方向,针对双一流高校、地方院校、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层次,建设开发分层分类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适应社会学习者的需要。同进,课程进一步挖掘微生物学在工业、农业、环境、医学领域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型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挖掘。
3.依靠新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数字课程教学途径
每期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分析平台数据、互动答疑交流,了解学习者线上学习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式,着力构建“三个课堂”。“经典课堂”:精选环境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农业微生物方向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录制教师讲授视频。“辅导课堂”:由教师通过定期直播,加强日常辅导答疑,开设考研学生辅导专场,为学生考研升学助力。“讲坛课堂”:由教师通过定期直播,分享微生物学最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讲解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升课程知识的高阶性。同时,通过QQ、微信、学习通等多种教学工具加强团队教师的线上教学互动,保证24小时内回复答疑,为学习者提供微生物知识、研究应用、前沿进展、考研考博、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咨询服务。
4.借助多信息工具建立线上课程学习监督机制
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未及时完成线上学习、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采用学习通、钉钉课堂、微信群、QQ群等多种信息工具建立在线学习的全过程管理机制。通过学习通定位、定时打卡签到等手段监督线上学习的参与度,加强线上学习的出勤管理。通过学习通平台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线上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学习通发送学业预警等机制,精准开展教学监督监控和质量保障。
5.基于信息化平台形成课程多维综合评价体系
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关联模型,同时完善主观题型的评分标准,形成课程考核评价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达成情况。
过程性评价:通过视频观看、任务点测试、线上作业、讨论互动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动态化的评价,占80%。终结性评价:期末进行线上课程总结性测试,从题库上随机抽题组卷,占20%。学习成绩=视频观看(20%)+任务点测试(20%)+线上作业(20%)+讨论互动(20%)+期末考试(20%),总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70分以上为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
6.借助多平台途径推广数字课程形成良好辐射示范
校内,将《微生物学》课程从生物相关专业推广至农业、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并通过公选课《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向全校推广。
校外,通过学生制作微生物学相关海报和视频在各平台宣传,教师通过直播课进行答疑、分享学科进展、开展升学就业指导,并剪辑成短视频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多渠道宣传课程,多途径将课程推广至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推广示范效应。
四、结语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时代教育形态必然发生的变革,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之路,必须要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问题和现状,继续探索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优化路径和整合机制,加强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基于教学大数据的分析评价方式,探索可持续的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使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惠及更多高校学子。
参考文献
[1]冯思圆,黄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四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1.
[2]靳彤,李亚芬.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难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7.
[3]黄冉,王智勇.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初期困境分析与实践路径[J]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2023,42(1):7.
[4]王泉,张龙.数字革命与大学教学变革——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一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6.
[5]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