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引致及防控机制探究

周佳敏
  
卷宗
2023年32期
福建中医药大学纪委综合室

摘要:本文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大背景下,借鉴经济学“理性行为人”假说及“效用”理论,构建经济学模型,分析腐败问题引致机制,另外,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理论阐明腐败问题防控机制,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腐败问题;引致机制;防控机制

基金资助: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年校管课题资助: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引致及防控机制探究(项目编号:X2022028)

一、研究动态

1、相关经济学概念释义

经济学通常将理性人定义为利己的,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人。消费是人的基本需求,能满足人的欲望,经济学将这种功能称为效用,并根据效用能用基数衡量还是序数衡量将效用理论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所有的行为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类、风险控制、风险监控等。

2、关于腐败问题引致机制的研究动态

各国学者从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就腐败问题的引致机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人性原罪理论、权力原罪理论、历史地理文化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寻租理论、主管—代理困境、现代化理论、制度变革理论、政体理论等。

近年来学界对腐败的研究出现了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不少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更深层次研究了腐败问题的引致机制。如,吴厚庭(2021)借助 “犯罪行为公式”的分析范式,提出腐败行为的引致机制是心理欲求与外部刺激、侥幸心理与人性选择、相对剥夺与社会失范、从众心理和角色冲突等。洪汛(2022)指出“甘于被围猎”腐败心理拥有复合心理结构,以半公开方式存在,将个体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极致强化。

也有部分学者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腐败问题的引致机制进行研究。如郭高峰(2017)设置腐败的收益、腐败的成本、腐败收益对满足官员自身需要的程度、参与腐败被行贿者举报的概率以及被举报后所带来的风险后果等参数,对腐败成因进行建模分析。王杨儒、杨娟(2017)、徐文雅(2020)以“经济人”、寻租理论和经济学成本角度分析高校腐败的成因,但并未构建具体模型进行分析。梁精华、梁军(2021)引入寻租理论,挖掘二级学院廉政风险防控寻租点,探讨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3、关于腐败问题防控机制的研究动态

世界各国多从完善廉政法律体系、加强廉洁道德建设以及强化廉政监督等角度入手构建腐败防控机制。我国的腐败研究虽开展较晚,但也取得不少成果。如崔会敏(2013)对利益冲突内涵的层次、防止利益冲突与廉政风险防控的异同进行分析后提出建立对接机制的建议。

二、引致机制

本文借鉴经济学“理性行为人”假说及“效用”理论,构建经济学模型,从受贿人的角度分析腐败问题的引致机制。

我国常见的腐败行为包括贪污国有资产,侵占集体财产和“权钱交易”等,这些经济腐败都会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包括现金收益和实物收益,如现金、购物卡、奢侈品、名贵的烟酒、名人字画等等。当然,腐败行为可能被发现进而被严惩,被没收违法所得、判处罚金、扣减工资及绩效,甚至开除公职等,这些都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

根据“理性行为人”假说,经济活动中的每个行为人都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行为人会将腐败行为获取的经济利益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对比,从而决定是否腐败。

首先构建第一个模型,仅考虑腐败行为直接产生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损失。假设腐败行为获取的经济收益为G,腐败行为被惩治的概率为p,腐败行为的经济成本为C,腐败行为的总收益为Y,那么:

Y=G-p×C

根据理性行为人假说,若Y>0,则理性行为人会选择腐败,若Y<0,则理性行为人会选择不腐败,若Y=0,理性行为选择腐败与否收益一致。

上述模型仅考察直接的经济损益,并未考虑间接的经济损益,为了更全面地衡量腐败收益,本文将行为人的心理状态纳入考察。腐败行为不仅能直接产生经济利益,还能获取心理收益,即在替人谋取不当利益的过程中会获得他人的感激和自我精神的满足,有些腐败行为也能获取间接的经济利益,如某些官员在位时为企业获取不当得利,退休后去企业担任要职等。当然,行为人腐败后,通常会担惊受怕、羞愧内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间接的损失。

下面构建第二个模型,将间接损益纳入。本文创新性地引入效用函数U(g)、U(c)来将这种心理收益和心理成本量化为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即U(g)=f(g)、U(c)=f(c),那么:

Y=G+U(g)-p×C-U(c)

同样,根据理性行为人假说,若Y>0,则理性行为人会选择腐败,若Y<0,则理性行为人会选择不腐败,若Y=0,理性行为选择腐败与否收益一致。

从第二个模型中可以看出,有五个关键变量直接影响着腐败行为的产生与否。一是腐败行为获取的经济收益,它与是否发生腐败正相关。二是腐败行为获取的心理收益的量化,它与是否发生腐败正相关。三是腐败行为被惩治的概率,它与是否发生腐败负相关。四是腐败行为的经济成本,它与是否发生腐败负相关。五是行为人的心理压力,或者说道德要求,它与是否发生腐败负相关。

三、防控机制

借鉴金融风险管理流程的思想,构建腐败问题防控机制。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开端和基础,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认识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着眼于腐败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在腐败行为发生前,通过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识到可能发生的腐败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风险评估

在风险事件结束以前,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应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将风险量化,对所面临的风险的量进行度量和评价。着眼于腐败问题,风险评估是指在腐败行为结束前,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评估其腐败严重程度及危害程度等。

(三)风险分类

风险识别和评估后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风险发生的频率、严重性等。对于腐败问题,也可以根据腐败问题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对其进行分类。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针对需要管理的风险,根据风险识别、评估、分类的结果,选择并实施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政策、措施。着眼于腐败问题,风险控制也是腐败问题防控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持续性工程,即在风险控制后,通过一些长效性政策,对风险控制的结果进行监督和监控。着眼于腐败问题,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建章立制,形成长期有效、持续运作的风险监控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廉政风险排查机制,做好风险识别

各部门、各单位应建立廉政风险排查机制,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梳理,重点关注权力结构的配置是否科学、权力运行是否规划等,全面排查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及时补齐短板漏洞。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政治生态分析,找准腐败的突出表现和易发环节,如高校应紧盯“选人用人、科研经费、基建工程、招标采购、出国访学、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以及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做好风险识别。

纪检监察机关要定期对各部门的廉政风险排查工作进行监督,重点检查廉政风险是否有变化,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等,建立问题台账,及时督促整改。

(二)聚焦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风险评估

一个人腐败堕落,往往是从贪占“小便宜”开始的,当今仍有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 “违纪是小节,违法才是大事”,近年来查处的典型腐败,也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会出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经过几个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聚焦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反腐关口前移,就能防微杜渐,将部分腐败问题消灭于雏形。

纪检监察机关可尝试建立廉政风险等级表,根据腐败危害成都及发生概率等,做好风险评估,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按照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对于监督检查、信访举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早发现、早教育、早纠正,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通过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及时纠偏,督察引导,中止其错误行为。

(三)梳理起底问题线索,做好风险分类

线索管理是监督执纪工作的源头,关乎反腐败成效。纪检监察机关应派专人负责问题线索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定期对问题线索进行分类梳理,对可查性较高的问题线索做到一查到底,对腐败问题从严从快从重查处,做好以案促改,对容易发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内在原因,持续抓好整改整治。

(四)一体推进“三不腐”,做好风险控制

反腐败是项系统工程,首先党委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落实专责监督,从而建立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是要保持零容忍的力度,充分释放“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有案必查、有腐必惩,释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信号和决心。二是完善权利制约体系,建立健全“不能腐”的体制机制。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主动梳理和完善各项制度,健全防控举措,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动态排查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及时调整查漏补缺。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不想腐”的思想觉悟。既要抓住“关键少数”,也要管住“绝大多数”,加强纪法教育,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明纪法、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五)探索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机制,做好风险监控

有效的监督体系需要纪检监察、巡察、财务、审计、资产等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监督作用,统筹党内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等,才能形成监督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探索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线索进行研判,加强信息互通,强化成果运用,做好风险监控,增强监督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厚庭.心理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引致机制及其预防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2021,42(6):5.

[2]郭高峰."经济人"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分析与廉政机制创新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3.

[3]王杨儒,杨娟.腐败现象成因及对策浅议[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7(1):2.

[4]徐文雅.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新形势高校反腐败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6):2.

[5]崔会敏.防止利益冲突与廉政风险防控对接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3.

作者简介

周佳敏(1993.9—)女,福建莆田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经济学,纪检监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