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研究

牛益凤 刘梓俊 徐磊
  
卷宗
2023年32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而少数民族文化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课程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苗族本身具有的独特多彩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对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方案,为各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经验。

关键词:教育;民族文化;现状研究;发展传承

基金项目: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210666214)

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现实需求,本文重点探究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措施,推动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让教育得以寻求新的改革之路的同时,也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1 苗族传统文化简况

苗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文化。他们有着自己独属的语言,服饰,民间故事,信仰崇拜,生产习俗,禁忌、传统手工艺,歌舞活动等一系列生活方式。苗族的节日也多彩纷呈,例如:苗年、花山节、爬山节、芦笙节、姐妹节、龙船节、四月八、吃新节等。其蜡染,芦笙飞歌、苗绣以及铜鼓舞等多项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苗族的生活习俗还是节日文化,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挖掘,传承,发扬光大。让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2 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分析

2.1 教育价值

苗族文化进校园不只是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也对教育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中会把苗族传统文化融入进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之中,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突显。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响应了国家鼓励发展素质教育的政策,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打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符合国家培养素质人才的相关要求。其实,民族文化进校园也算是一种教育形式,它打破了原有的上课氛围,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增加了趣味性,让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2.2 文化价值

推动苗族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首先必然会有利于发扬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让快要散失在民间的优秀文化得到发现和挖掘,挽救了文化濒临消失的局面。其次,苗族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也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时代性,也创新了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得以吸收新时代的养分,迸发出新的生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每一种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更好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2.3 社会价值

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为苗族同胞和其他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发扬苗族文化的队伍中来,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为培养相关领域的民族人才奠定了基础。其次,也会促进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的意识。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还促进了各民族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民族关系,为营造美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起着不小的作用。

3 苗族文化进校园遇到的问题

3.1 学校关注力度欠佳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双减”政策,助力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学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各地区中小学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文件。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大部分的学校还是把重心放在提高学业水平和成绩上,关心主要学科的教学,还持有以主科本位为主,提高教学质量靠分数高低的旧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也只是徒有其表,甚至没有真正地进行过教学。即使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是敷衍了事。另外,学校的宣传推广力度也不太够,学生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的了解甚少。这样的现象主要归因于学校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视程度不高,以至于在采取措施上力度不够,导致民族文化进了校园,却没有真正地得到传承发扬。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推进苗族文化进校园的数量上比汉族地区多,且重视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些学校只有一周为数不多的几节课摆在那里,且开展有关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所有的计划并未用心去实施。反之,有些学校则十分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塑造了学生意气盎然的精神风貌,培养了学生主动传承,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让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同时,经济较好的地区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进比较落后地区的更好,经济也成为了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缺乏专业人才

在苗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还存在专业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传授苗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者多是聘请当地的非教师人员,他们仅在对苗族文化的掌握程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如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上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因此,在传授苗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另外,有些学校则是请不了解苗族文化的老师来代课,这些老师对苗族文化的讲解不够透彻,对苗语的掌握程度也不是很好。在开展苗族文化进校园的进程中,就会有所阻碍,降低标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3 形式内容单一

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趣且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蜡染,苗歌,芦笙等等,但在校园中所得到呈现的内容却很少,仅仅涉及一小部分,并没有充分地展示好,无法完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设置的有关课程,形式单一,有些只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来展示苗族的文化魅力,缺乏生动活泼性。即使是开展了歌舞比赛,手工艺展示等社团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也只是冰山一角。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学校所采取的措施都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这也是阻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3.4 评价机制不完善

评价机制在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的作用。如何推进苗族民族文化进校园很重要,但如何考查,检验实施的效果也很重要。民族文化评价考核机制得不到完善是影响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评价具有导向和管理的特性。然而,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把重心放在实施措施上,对于取得的成效如何,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感受如何,苗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是否得到改善等问题都忽视了。如果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就会使学校,教师,学生离原先制定规划好的实施目的,发展目标持有怀疑态度,失去信心,也无法真正地激发师生的激情和兴趣。

4 苗族文化进校园的发展路径

4.1 坚持开展双语的教学工作

在普通话得到国家大力推行的社会背景下,很多苗族当地的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首先还是会采取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久而久之,随着汉文化的冲击,苗语渐渐地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传承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必须借助教育这一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让苗语得以传承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承担起传承苗语的责任。国家及相关部门得大力支持并监督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双语的教学工作,并且鼓励学校持之以恒地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不得流于形式,实行了一段时间就全部转化成普通话教学,着重培养教师自觉,自愿去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让苗族文化的发展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4.2 充分发挥学生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学校,教师等推动力量,还应该重视学生在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最终还是校园民族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因此,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比如,可以在学校选出精通本地方苗族语言的学生作为小代表组成专门的语言传承小组。同理,会蜡染,会吹芦笙。会唱苗歌,跳苗族,做苗族服饰的学生也形成一个个文化传承小组,让专业的老师去培养小组内的成员,形成学生型的小老师去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到相关文化活动中来,增强传承合力。同时,还得设立建议箱,收集学生对文化进校园的建议和想法,打开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渠道,拓宽发展路线,充分发挥学生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4.3 开发融入苗族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

教学在教授文化,传播知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纽带,显得十分有意义。在促进苗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接受程度,召集相关专业人员,教师,专家,领导小组,将苗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课本当中,开发创造有关当地特色苗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明确文化传承方向,提高传承精准度,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书本文化理论依据和物质承载体。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变得正式正规,有书本作为传承依据,也会为教师和学生继承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4 创建浓厚的传承氛围

要使民族文化进校园得到更好的推进发展,校园必须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利用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培养学生传承,重视苗族文化的意识,进而提高传承力度。比如,在课间可以鼓励学生一起用苗语进行口头交流,一起唱苗族民歌。举办活动期间,鼓励学生穿苗族特有服饰,一起吹芦笙,跳苗舞,在轻松愉悦的欢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展中小学苗族文化文艺表演比赛活动,民间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利用好隐性课程的内在作用,例如,设立传统文化墙,创办苗族文化黑板报,建立苗族人物雕塑,苗语挂牌,课间校园广播站播放苗族民间故事,举办苗族习俗文化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文化措施,创建一个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发挥好苗族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大传承力度。

5 结语

虽然有不少地区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但还存在着学校关注欠佳,缺乏专业人才,形式内容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相关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得提高关注度,继续加大力度,切实发挥好通过教育这一渠道的作用去传承发扬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把握好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让教育与苗族文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探究出一条改革教育,发扬文化的新道路,使两者迸发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独特的教育,社会,文化价值,促进民族团结,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开灿.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启示[J推动].中国民族教育,2013(Z1):5-8.

[2]艾慧蓉.试论贵州铜仁地区的苗族节日风俗传说[J].中国民族博览,2015(20):64-66.

[3]欧蓝莉芳.农村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以马山县民族文化进校园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7):55.

[4]严奉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与思考——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50-56.

作者简介

牛益凤(2002-)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学本科在读。

刘梓俊(2001-)男,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学本科在读。

徐磊,男,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