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

常烨 李林林 张春红 赵艳英
  
卷宗
2023年32期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必然选择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思政教育的基础,思政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二者应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一致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目标都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心灵善美、素质较高的新时代有用人才。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对象均是大学生,都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不仅给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宣导,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调节以及自我成长管理等,使其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得到高效提升。同样,高校思政教育也不仅是学习思想理论基础知识,更多在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又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和心理健康成长,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思政教育的基础

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互聯网技术日益盛行,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逐渐涌入大学生群体,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刚从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步入大学校园,环境变化、人际关系、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程,良好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促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思政教育的基础,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三)思政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特别是情绪宣泄、压力缓解、择业迷茫、感情纠葛等方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让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思政教育作为大学必选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能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新时代思想路线;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文化和道德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虽然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不同类学科,但是其根本都是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学的基础,心理教育在助力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更需要思政教育予以有效引导。尤其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思政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具备高品质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主要原因在于课程的设定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家庭、学校、社会的长期保护致使在校生心智不够成熟,无法抵制现实生活及虚拟世界中的种种诱惑。这就要求学校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教授其专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平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看待人和事,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融合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体系

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致使社会中出现各类复杂的社会现象,给学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伴随着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无法有效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协同管理的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将二者教育进行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同育人的教学目的。其次,高校需要整合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正确的思政课程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高校将二者内容融合,需要更为注重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也要在思政课程中适当地加入心理问题分析内容。最后,高校需要改善思政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平等、尊重理念,调动学生主体性以及积极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借鉴思政教育中全面、公开的教学方式,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形式以及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课程为学生内化价值观、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高校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建设全面、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内化价值观和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并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发掘“思政+”元素,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文件精神的落实,也是形成全面育人格局的必需之举。

(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堂授课为主,运用的是理论教育,主要形式是“灌输”;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技巧性,教育教学的方法也比较丰富,包括情感交流、案例分享、心理访谈、心理疏导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施举措。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开化、大众化等方法应用到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互动、案例分享等学生喜欢的有效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教学大纲,注重每个教学细节,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分享教学信息,保证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另外,学校要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强化重视程度,营造协同育人环境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实现二者的高效融合。因此,各大高校应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融合。虽说当前大学生个性化性格明显、逆反心理严重,但大学生时期亦是学生性格、思想、心理塑造的黄金期。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融合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学习和心理健康学习融合的重要性,进而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高校应该从教学师资配备、教学设备购进、融合活动构建等方面落地执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强化思政团队和心理健康团队的整合力度,定期举办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沙龙互动活动,保障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重视相关保障经费的落实情况,为更好地组织专业化思政和心理健康团队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五)创新管理体系,保障融合运行

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是融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完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管理机制,如教学奖励机制、教学评估机制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等,让融合教学机制成为一种系统性的运行制度,从而保障二者的有效融合发展。其次,强化培训考核实施,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使心理健康教学和思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高效提升。此外,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讲座、调查以及公开课等多样化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摸底研究,及时对融合教学进行调整创新,保障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运行。

(六)改善整合过程存在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在实践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拥有健康心理,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其思想影响;其次,良好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均要受到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实践案例早已表明,单纯依赖传统思政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在新形势下应当将二者充分整合,开拓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时代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前述内容可知,大学生的成才之路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从思想与心理层面得到升华,需要紧密依托高校德育工作者展开高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历年实践,我们发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从主观上提升自己。国内部分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历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二者融合,但整合效果却差强人意,需要从整合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与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在时代背景下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政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文化、有担当、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敬敬,《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二期

[2]刘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育观察2019-5

[3]鲁晶晶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学理论2017-5

基金项目: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一般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课题编号:2022YB41)。

作者简介:

常烨(1970.8-),女,汉,辽宁本溪,硕士,教授,职业教育,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李林林(1988.12-),男,汉,辽宁本溪,大学,职业教育,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红(1980.2-),女,汉,辽宁本溪,大学,职业教育,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赵艳英(1979.2-),女,满族,辽宁本溪,硕士,职业教育,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