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破窗效应等群体极化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在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特征和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掌握好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话语主导权、提升好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的监管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等应对策略,旨在弱化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中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成因; 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当前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高速发展为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和现象的交流评议搭建了开放、互动的多元平台,但也加速了社会群体观念与情绪的汇集速度,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大学生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如: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等。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逻辑、特征和潜在威胁,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对推动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防控和引导,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
网络群体极化作为一种群体情绪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反映与宣泄,其生成经由极端非理性情绪唤起大学生网民对敏感话题的社会情绪引爆点,进而由无序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网络围观,最终导致群体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剧极化效应等过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建设,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互联网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这一特殊时期,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网络空间负面信息的诱导和煽动,易引发盲目跟风、不合理情绪宣泄、圈层间对立抨击等行为。进而使得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频发。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扩散的速度和范围都获得了极大提升,并且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也为兴趣爱好相近、价值观念趋同的群体的汇聚、交流以至后续各个独立圈层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互联网社交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故而网络环境中的道德和法律束缚相对薄弱。这也导致了网民们在网络空间内强化了自我观点和行为的表达和表现,淡化了网民网络社交言论行为责任意识,从而使得互联网平台成为了极端非理性情绪的孵化培养皿。正如桑斯坦所说:“当团队成员在匿名等特定环境下进行网络讨论时,网络容易造成群体极化,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引发大量网民进行热议,观念相近的人们会自发汇聚为一个圈层,并且在圈层内讨论互动的过程中群体的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使得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更加凸显。
二、大学生群体极化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存在方式[2]。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学生群体可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借助网络虚拟化空间,因个体间相同的目的、兴趣、价值、观念之间的互相吸引与认同构建内部高度认同且具有排外性的网络群体。大学生群体极化具有封闭性、从众性、破窗效应显著等特点。
1.封闭性
大学生群体各个网络圈层之间通常有明显的文化界限划分,并且各个圈层之间彼此封闭独立,但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圈层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和“信息茧房”的形成。各个圈层内具有独特的圈层文化,但圈层文化所具有的同质性和单一性特点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中,处于圈层内的大学生长期循环接触碎片化的同质信息,使得他们失去了接触多元信息和新鲜事物的机会,逐渐从“全面的人”变成“单向度的人”。且圈层内的高度聚集性和封闭性往往会引发圈层舆情的“回音室效应”。在封闭的圈层内,大学生往往会盲目跟从所在圈层领袖的号召或者圈层内主流思想观念,并且会放大对其他圈层意见、观念的排斥性。这也导致了圈层内同质化的观点、文化的影响作用在圈内的扩散传播中不断扩散、发酵,甚至会出现原义被歪曲、夸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圈层内的大学生如若长期处于封闭的圈层之中则会容易使得自己视野窄化、思维方式习惯于附着于圈层内群体意识,故而缺失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
2.从众性
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其舆论导向极易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操控。网络意见领袖们活跃在各个网络圈层之中,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所发表的观点与立场往往会获得较大的反响和认同。并且通过长期以来的积累,意见领袖作为“领头人”在圈层内的地位日益巩固,其意见领袖的信息、观点的拥护度和认可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逐渐演变为网络社群中的主流观点。网络信息的螺旋式传播强化了网络意见领袖所引导的“多数人的声音”。 为追求虚拟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大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追随大众, 形成从众心理[3]。在此影响下,也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在无形之间会将所获得一些与圈层内“多数人的声音”,不一致的“少数人的声音”边缘化。为了获得圈内群体的认同感,部分学生会刻意改变自己原有的“少数人的观点、想法”以迎合圈层内的“大多数人的声音”的主流思想。
3.破窗效应显著
破窗现象即如若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不断放任,则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导致犯罪[4]。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破窗现象的产生多由圈层所发布不良言论或者不良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的监管和制止而引发。由于大学生分散在各个圈层之间,且圈层内舆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隐蔽性,故而对他们所处各个圈层的舆情预警和监管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在管理监管的空档期期内,圈层中未能受到及时约束的不良言论和行为会引发圈内其他成员的效仿,以使得舆情的扩散呈现出涟漪式的形式扩散,破窗效应日益显著。这对大学生三观的构建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威胁
1.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障碍
网络社交是现实用户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而实现的,具体有真实性和虚拟性相互交错的特点。网络社交中个体的人设都可以通过人为地刻意包装而塑造。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在真假难辨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其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出现人格障碍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易被划分至与其性格、爱好、价值观念相近的各个圈层之中。由于同质性的影响,大学生在圈层之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与圈内的其他成员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价值认可和情感共鸣。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逐渐依赖、沉迷网络圈层文化带来的快感,从而成为被网络异化的“虚拟人”。但当其从虚拟网络空间抽离回归现实后,这些大学生无法承受其中的落差感,从而会滋生出大量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使得其对网络圈层的信任和依赖加深,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严重。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这样异常的心理状态,则会造成他们人格的健康塑造造成巨大的影响,引发人格解体、人格分裂等心理健康问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培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乐观健康心态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主体,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教育引导工作中,理应居于主导地位[5]。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经验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情绪稳定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他们发生时,他们极容易收到其中一些非理性观点和价值观念的迷惑和诱导。同时相比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和拥护圈层领袖的意见。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价值引领工作中主体地位的维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随着网络圈层内的观点在圈层内传播扩散中不断强化,逐步变成了圈层内的共识。且圈层内的成员会将其共识的存在赋予高度的合理性,并会对与共识相左的意见和观念产生加大排斥性。面对与其群体共识不一致的观念时,圈层内的成员将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并会为证实自己所持观念的合理性而与他人产生争论。意见相左的群体间在争论的过程中往往会滋生出暴戾的情绪,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偏激的言论和行为会使得事态呈现非理性化的发展态势,使得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立越发严重,甚至发展为线下群体性事件,逐步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效应。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正义感强、易冲动、社会事件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在面临网络群体极化的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更为激进,在他人的煽动下会成为网络舆论战场中“键盘侠”的主力军,甚至成为线下游行、静坐示威等一系列线下群体性事件的响应者。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对网络环境、高校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谐氛围的营造产生巨大威胁。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应对策略
1.掌握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话语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应对大学生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建设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高地,掌握好网络舆论事件中的主导权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校园新媒体平台是高校传播主流思想、宣传理论知识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好校园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好主流意识形态,平日里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努力提升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拥护者和倡导者。
2.提升好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的监管水平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正以极高的传播性纷至沓来。及时把握干预时机,能够及时且事半功倍地化解大学生中的网络群体极化风险。故而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监测及预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高校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监测及预警能力需要高校配备一支专业化舆情研判的队伍,以对舆情的检测和各个走向进行分析研判,并对潜在舆情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同时,加强对大数据时代网络监测及预警系统的研发,通过提供时效性和准确性数据为专业团队的风险研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打造舆情事件发言人队伍,在舆情事件发生后通过官方发言人主动及时地通过对事件真相进行权威公布并对学生诉求进行积极回应以防止学生盲目轻信网络领袖所发布的片面的、带有煽动性、非理性地言论,以降低网络群体极化风险。
3.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边界意识、秩序意识和责任意识。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内大学生群体也应当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观念,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不断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开放包容的思维品质,努力打破“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学会聆听“异质声音”,不断提升自己应对群体极化情况中的自身分析力和判断力,提升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自觉抵制盲目跟风、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通过对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引领学生做好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理性思维和主流思维的积极倡导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19.
[2]岳金霞,李 佳.“信息茧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途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
[3]凯林,柯尔.破窗效应[M].台北:商周出版社,2011:28.
[4]曹银忠,李栓栓.破圈: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1):79-87.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苏州科技大学青团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2023SJSZ0795)]
作者简介:
江雯哲(1997-),女, 江苏海门人, 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