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探索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回顾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关键词:100年;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经验
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100年来,我们党在探索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00年的历史进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取苏为鉴”和“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他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否则革命和建设就不会成功。为了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名文章。这些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体系,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也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陷于停顿。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放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法宝。
二、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现实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应该确立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指导基本原则的方针,废除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并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迫切要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和错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首先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党不能正确指导建设,发生了波折和错误的重要原因。大胆科学探索的结果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外国的模型直接搬过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社会主义,只有好好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率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影响和形象日益提高。但是,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矛盾。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显著。进一步发展和日益突出的资源制约和市场需求制约、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的重要战略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解决这个难题开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
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取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945年,他又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经过28年的血腥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那时起,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标准和宗旨,而且把它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指出:“衣,食,住,用,行要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的稳定和不稳定问题。”他认为,在分配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安排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领导人民消灭了剥削人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措施,为改善民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党和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失业人员救助的指示”(1950年),“中国人民救助联合会章程”(1952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1956年)和“关于职工生活若干问题的指示”(1957年),大力开展社会救助,建立福利设施,完善福利政策制度,极大地维护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无论是阐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判断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确立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都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同意不同意”、“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党在新时期制定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在实践中,邓小平强调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真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证。二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把解决人民的温饱和两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三是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总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更加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们反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权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基于这一执政理念,他提出了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具有显著的民本特征:一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将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了一些重大民生问题。例如,不仅取消了“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而且增加了对“三农”的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生计问题,积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解决人民的忧虑。
总之,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在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用有限的耕地解决了10亿人的粮食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6%,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世界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联合国提前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两大转变,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初步实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服装水平提高,食品、住房和交通不断改善,享受公共服务的程度显著提高。
结语
当然,创新马克思主义并非易事。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要有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总结中国实践的新鲜经验,提高到理论水平;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树才能充满活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树才能常青。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6]刘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7]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8]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
[9]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