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应对当今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文章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传承优秀文化、注重行为实践和提升育人工作实效等实践途径,本文提供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项目来源: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院校创建实施方案;项目名称: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3年调研报告
引言: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家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成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实现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一、校园文化释义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形成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如同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各种学术、艺术和社会活动的文化元素。这个文化宝库不仅承载着学校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塑造学校独特性和个性的基石。
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它包括了学校的历史传统,那些凝聚着岁月沉淀的珍贵记忆,承载着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符号。同时,校园文化还融入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为师生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为学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此外,校园文化还反映在学术、艺术和社会活动中,它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地,也是社会服务的平台[1]。在校园文化中,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愿景被传达并弘扬,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和动力。这些理念激励着师生们在学术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推动着他们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如同一面精神旗帜,高扬在学校的天空中,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和创新。在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里,师生们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和传承着校园文化的精髓。
(二)校园文化的特性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构成了它的独特特点,使其成为学校内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它不仅包含了各种学科领域的文化元素,还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的元素。这种多元性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文化资源,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具活力。
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它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平台,鼓励学术交流和合作。师生们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创新和知识的传递。这种开放性还激发了自由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园文化的包容性使其成为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平台,尊重多元化和差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和传承校园文化。这种包容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培养了师生的跨文化素养,增强了国际视野。
校园文化还具有持续性和传承性,代代相传,不断演化。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得以延续,每一代师生都在这个传承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种传承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身份,凝聚着师生的共鸣和认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与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与认同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学校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有助于确保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让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社会凝聚力与和谐发展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共同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观,学生能够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形成更加团结的氛围。这种社会凝聚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促进各种文化、民族、信仰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包容与平等的方向前进。
(三)国际竞争力与全球视野
通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三、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树立先进理念,凸显正确价值引领
在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达并树立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专题教育,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念。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主题讲座,邀请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交流和演讲[2]。通过与这些杰出人士的互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观。这种直接接触和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教育等,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学习和探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些课程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角色和使命。通过课堂教育,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第三,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和谐共处、忠诚爱国、尊重传统文化等。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进而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第四,学校可以通过专题教育,鼓励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责任。
(二)传承优秀文化,打造多样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新年晚会、艺术文化节、书法绘画展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新年晚会可以展示传统的文化表演和民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文化课程,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课程可以包括陶艺、面塑、刺绣、茶艺等,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的知识。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社团,如书法社、话剧社等,通过实际操作和表演,更深入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社团可以提供学生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和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可以积极举办艺术文化节和书法绘画展览,如民族服饰展、传统手工作品展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参与和传承。例如,民族服饰展可以让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了解该民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三)建设人才队伍,提升育人工作实效
为了有效运用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需要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任课教师还应具备文化传承能力,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此外,辅导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文化导师和心理支持者。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辅导员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应对跨文化交流和认知冲突,减轻文化适应的压力。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和关怀,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四)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校园线上教育平台
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校园线上教育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课成为了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强大平台,也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首先,学校建立线上文化资源库,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国际文化的珍贵内容,将其数字化并在线展示。这涵盖了传统文学、音乐、绘画、戏曲、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资料和资源。通过这个线上资源库,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和展览。这包括线上文化节庆、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座谈会等。通过教育平台,学校能够选择知名专家学者,国内外文化名人进行线上交流与授课。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还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包括各族学生和教师,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再次,学校应积极推广线上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线上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认同感。这种形式的教育更加灵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最后,学校可以借助官方网络资源,很好的在校园内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创设。在教育平台上,学生和教职员工可以分享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想,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传播。这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兴趣和才华的平台,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这一系列策略将有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
(五)改进育人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工作实施方案,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学校可以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日常教育工作中,确保其不仅是口号,更要成为实际行动的一部分。这可能包括制定教育计划,明确工作措施,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的方式。学校还可以提供师资培训,确保教职员工具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和知识,以便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
学校可以制定评估标准和指标,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这有助于监测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成长,及时发现缺漏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评价体系还应涵盖教职员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表现,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学校还可以建立党组织考核机制,鼓励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考核党组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和表现,可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4]。这可以包括奖励那些在文化教育方面表现出色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鼓励其他教职员工积极参与。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提供关于文化教育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相契合。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参与等方式,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四、结束语
通过运用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提供了相关理论和实践逻辑,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国家责任感的优秀学子,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23.
[2]蒙利婷.贵州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3]马凤琴.“三全育人”理念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4]王华敏,范春婷,胡敏.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03):1-5+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