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路径探究
摘要:经过我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产生,这一产物不仅具备不受时空因素限制的优势,而且传播范畴比较大,传播速度也比较快。所以,要想保障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找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契机。本文从四大方面入手,分析和探究“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路径,旨在为未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范围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传统文化;传播;发展;路径
站在理论分析的角度上来说,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往往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获取相关的学术科研成果,为促进各民族地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基于“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还能为完善数字经济新常态文化发展体系提供依据。站在实践研究的角度上来说,促进数字化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实现数字资源整合与开发,往往可以保护更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指引人们获取更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因此,探索“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增强文化资源整合功能
(一)基于历史和科技融合,营造沉浸式数字交互氛围
要想基于数字化资源和信息融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我们需要科学运用融媒体技术与方法,保障多媒体载体的有效结合与融合传播。比如,央视基于数字化技术与方法,创造出大规模沉浸式数字交互模块,促进古蜀王国等新场景的产生与改造,给予公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机会,使得公众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文化知识,学习文化内容,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解和感悟文化之美,得知考古的困难与艰辛[1]。与此同时,我们在观赏和研究文物的时候,也能够得知最初的堆叠方法,学习古蜀传统文化。在这种模式下,观众能够和3000多年前的古蜀王国形成“对话”机制,了解自然与生态风貌,在鸡犬相闻纯真生活中感悟人生[2]。此外,观众还能够科学利用传统电视媒体技术,获取直播节目资讯,研究考古人员的现场发现。
(二)加强数字化文化传播,了解文物潜在的历史故事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珍贵,要想有效传承和激发其发展活力,我们必须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文化技术的有效融合,确保文化走出国门,让各个国家的人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能源和魅力。针对这一点,我国博物馆馆长,包括一些相关领导和专业研究人员,都站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角度,科学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让观众观看和了解千年之前的历史文物,通过数字化传播,赋予文物、古迹活力和价值。比如,我国博物馆通过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有序组织和开展“云上观展”活动,基于数字化技术支撑,有效集成历史文物资源,充分展现数字文化成果,创建现代化网络博物馆[3]。与此同时,我国建设开设“三星堆云展厅”,发展和创新虚拟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使得公众能够足不出户,全面、详细、视频化地参观历史文物,拥有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此外,我国博物馆还大力创新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主题数字藏品,打造互动数字藏品平台,融合多元设计思路,并根据公众的性格特征、喜好、文化需要,落实好市场情况调查研究,以及文物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珍稀动作、方言等的有效结合,获得当地居民和一些外来游客的喜欢。
二、实现线上下密切联动,以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人心
(一)科学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做好对比研究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扩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优化其传播和发展效果,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直击人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做好信息分析和对比研究工作,创新和丰富信息技术措施,将数字化技术当成主要的载体,合理运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创新和发展虚拟文旅项目,赋予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优势,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范围、高效传播。比如,携程与新华财经都基于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2021“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充分运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比研究相关数据,得出山东省济宁市旅游热度较高的结论[4]。此外,携程旅游联合有关线上网络平台,充分彰显出平台资源整合的价值和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凸显生态旅游特色,深入开发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挑选出公众比较关注和热衷的话题,完成新媒体平台信息转发、线上评论等,视觉化地呈现图文和视频内容,吸引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5]。
(二)以实际情况分析作为导向,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与发展系统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如今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增速明显,当地政府部门必须起到宏观指引的作用,完成基础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与联动,形成比较完善的联合体系,给予公众多元、多元化、全面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合理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不仅组织“儒运济宁,大观万象”民间收藏精品展,还创建非遗技艺体验社教,开展“小小红军运动会”等。与此同时,山东省济宁市合理运用智能AI技术,建造“三孔”景区,研发出“三孔探秘方略”文化旅游线,实现线上人文事迹和线下实景的有效结合,获取了更多的客流量[6]。与此同时,山东省济宁市还充分彰显孔子文化资源的优势,建造文脉·孔子书房,推出儒学书籍,创新现代化民族文创产品,在形成线上下系统化营销和售后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数字化传统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任务,向民众展现更多、更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内容,营造出良好的营造数字化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环境氛围,落实好各项产品营销和文化推广工作,优化景区客流效果。
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品质,我们还必须做好细节化服务和管理工作,不但要从线上做好服务,还要形成完备的线下配套设施体系。比如,本地基于政府部门的指引,推出“五一”等数字化文旅项目,在不同的景区建设专门的停车场,且推出免费开放项目,解决了游客停车困难的情况。济宁孔子文旅集团还联合三孔景区、邹城孟庙孟府景区、汶上宝相寺景区、水泊梁山景区,建设的旅游直通车,这个乘车也是免费的,提升了游客交通换乘的效率,并给予游客贴心的服务和指导,为落实线上文旅项目宣传工作提供依据[7]。
三、构建文化传播方和受众的资讯交流渠道,增强公众的良好体验感
(一)基于社交新媒体平台,创造民族文化传播模块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例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第一,创建数字化虚拟社群,有效整合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今,促进虚拟文化传播,实现信息传播社群化,已经成为如今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而站在群体“社会边界”,基于综合角度分析族群,往往具有较高的重合度,但是这种重合度不到100%,无论是什么群体,都能够融入数字化虚拟民族社群中,基于这种社交媒体,有效宣传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第二,合理运用社交新媒体技术,我们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并基于微博等文化传播载体,完成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共享的工作。比如,基于现代化微博传播渠道,往往可以实现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将剪纸、布贴画、当地歌曲等多种“非遗”项目传播出去,这里就离不开微博的大范围传播功能,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民族文化代入呼和浩特学校,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
第三,通过QQ、微信公众号,进行企业的文化宣传。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搭建起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话通道,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共享的载体,推动文化传播者与用户进行良性沟通、实时交流。如内蒙古地区结合地域文化,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不仅包含蒙古语、蒙古圈、蒙古百科,还包含蒙古民俗联盟、蒙古歌曲欣赏、蒙古视频等,可以起到更好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宣传效果,促使更多的用户全面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在根据个人要求和爱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文化内容[8]。
(二)基于短视频平台,落实好民族传统文化“微”传播工作
如今,短视频平台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体系较多,发展较快,各个大数据网络平台都被公众选择和使用。结合内蒙古民族文化区的文化传播情况可知,短视频平台的被选率超过50%。比如,我们可以进入短视频官方网站,搜索和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知识,相关视频类型较多,不仅和民族舞蹈、歌曲相关,还和当地方言、旅游资源等相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娱乐类的文化视频,比如内蒙古人骑马上学等,被很多外来游客感叹,给游客带来欢乐。如今,各地网友也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基于“内蒙古人都骑马上学”这一核心话题,创造出其他话题。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人员,必须意识到这种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内蒙古民族文化必要的保护,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并不断增强科技力量,创新短视频文化平台,增强传统民族文化传播力和软实力,打造传统民族文化新形象。
四、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突出特色民族文化
(一)实现手工印染和其他方法的有效结合,突出特色民族文化
如今,手工印染已经成为传播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不仅成本不高、批量不大,而且极具个性,能够和如今人们喜爱生态自然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印染产品缺乏多元化的色彩搭配,设计模式也比较单一,没有联系现代缝纫工艺技术,无法更好地凸显当地文化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印染产品设计可以着重强调表现形式创新,凸显特色传统民族文化。比如,融合拼接工艺技术,实现两块面料的有效拼接与缝合,不仅要增强印染产品视觉和触觉的层次性,还要增强其丰富性。此外,还能够彰显出我国刺绣文化特色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刺绣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采取多种刺绣工艺和技术,形成特定花纹,创新出现代化刺绣针法,创新出各种现代化视频感官产品。
(二)优化产品设计,突出产品内在信息表达
如今,蜡染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其核心防染材料是蜡。如今,这种印染技艺还是比较流行,主要出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出现在一些民族衣裙、包单等上面。具体的应用过程是以蜡刀蘸蜡液,基于白布绘制图案和纹样,形成鸟、虫、鱼等惯常使用的纹样,将布料浸入靛缸,通过水煮脱蜡,形成花纹[9]。这样,不仅具备较强的装饰性,还能够提升整体图案结构、线条的流畅性,凸显民族文化特色。但是,我国传统手工印染产品表达形式往往出现在衣物、床单等上面,无论是图案花纹,还是造型设计,往往都很单一,无法被更多的人关注,也达不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设计样式,确保产品表达多样化。比如,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创新印染方法,形成更多的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此外,一些人还通过创新印染艺术产品,凸显出语言表达特色,完成产品设计的多样化表达任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在了解这一文化传播与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基于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应用,形成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体系。本文提出要实现“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资源的整合,完成线上与线下联动,扩大社会文化传播范围,促进受众数字化信息沟通,促进“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发展,基于数字化技术平台的依托,研究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案例,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等,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出去,增强我国综合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贾维强.数字化赋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探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3(04):90-96.
[2]雍佳.数字化背景下柳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策略探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3):15-21.
[3]柳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J].艺术品鉴,2023(15):29-32.
[4]郝鑫.“数字化”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3(09):35-38.
[5]孙绮娇.少数民族银饰文化数字化传承保护平台设计[J].流行色,2023(02):93-95.
[6]何加亮,王明妙,贾欣瑶.面向数字辽宁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30):73-76.
[7]欧雪花.湘西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J].艺术品鉴,2022(17):39-41.
[8]姚一帆,马成顺,王奎.数字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22年东盟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22年东盟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22:150-151.
[9]邹源.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创新[J].文化产业,2021(35):121-123.
作者简介:丁雷(1986.01-)女,汉族,河南固始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