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普职融通视域下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家政策层面十分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但由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晚,各方对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导致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推进动力不足。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阶段是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普职融通视域下,以提升整体认识、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增强专业教师培养以及探索中小学校与职业学校课程共建机制为有效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普职融通;职业启蒙教育;中小学校
基金项目: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职融通视域下职业院校服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23058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报告中所提到的“职普融通”,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视作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职普融通”中的“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特指学历性职业教育类学校,主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为主;二是指代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就业预备型教育[2],即“职业教育”。而“普”则分别指代了中小学阶段的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以及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普通教育”。“职普融通”旨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职业意识”由职业教育阶段向前延伸至普通教育阶段,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职业认知、探索等活动,帮助其获得职业体验、了解职业精神、形成初步职业理想,并有意识的规划未来职业道路,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教育活动。
一、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相继发布多项发展支持政策,职业启蒙教育逐渐开始受到关注。但现阶段,实际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开启职业启蒙课程的中小学校较少,职业启蒙教育理念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够深入,我国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一)国家积极支持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2017年1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曾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3],以便尽早开启个体更加美好的职业生涯。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纳入义务教育阶段。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对职业体验活动、职业选择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打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向上包括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向下融入义务教育,加强职业启蒙教育”[4]。由此,国家对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中小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动力不足
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区较为成熟且以其覆盖学生学习生涯全学段的职业启蒙教育而言,目前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主要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而对中小学教育阶段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只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倡导,暂无明确的课程制度与规范性文件指导。而当前在我国普通教育阶段,多数中小学生的父母虽认同需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但实际上仍更侧重于对子女应试教育的培养,使得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推进遭遇困阻。加之,国内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有一定偏见,这也是导致中小学难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受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推进缓慢的影响,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职业启蒙课程体系建设也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以引导其体验、认知、了解什么是职业,并通过一系列职业体验活动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其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兴趣,从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其初步的职业理想。所以,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课程体系要以围绕“职业体验”为主进行构建。但就目前了解到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全国实际开设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并不多,更难以言及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职业启蒙课程体系。
二、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小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需求
近年来,“00后”青年在职场上闪亮登场,随之也掀起了一股犀利且独特的职场新画风,如:“拒绝无效加班”、“敢跟老板说‘NO’”、“拒绝上司‘画饼’”等话题层出不穷,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00后”青年作为职场新人展现出了他们特有的职业意识与态度,同时也鲜明的反映出了他们“独特”的职业价值观。但是,这类新颖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完全正确,却有待商榷。“职业价值观”的概念源自国外,国外学者认为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分别是幻想阶段(儿童期)、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以及成熟阶段(成年期),且每个阶段中个体的兴趣、爱好、职业目标、人生追求均存在显著差异[5]。我国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学前教育的2-5岁和小学教育的6-11岁属于孩童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儿童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和职业认知;中学时期的12-18岁属于试探阶段,通过不同的活动进行自我角色能力探索和职业探索,并形成暂时的职业意向和初期的职业价值观。目前,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尚未全面普及,职业认知、探索以及职业价值观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当下00后在职场所展现出的“独特职业价值观”恰恰说明他们尚处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与形成的阶段。而要使新一代职场青年能拥有正确且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必须要加速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阶段,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小学、初中属于单轨制,主要是开展的普通教育,学习内容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高中阶段则划分为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的双轨制,普通高中仍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则偏重于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因此,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两者均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2022年4月,国家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提到要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因此,职业启蒙教育的推进可以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互融互通的一剂“粘合剂”。
(三)经济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闻名于世,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迈向发达国家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我国却呈现出高素质职业人才短缺的窘迫现象。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1158万人,本科毕业人数约700万人,其他均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再叠加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2023年获得offer的求职毕业生学历统计数据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是54.4%,而本科毕业生拿到offer的比例只有47.5%,就业市场呈现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日益强于高学历人才需求的趋势。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认知不够,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详细规划,职业启蒙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职业定向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探索教育,在普通教育阶段开展的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依据学生自身兴趣特点,对学生开展职业认知启蒙教育。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阶段既能帮助学生提前接触不同职业,探索自身职业兴趣,作为素质教育的体现方式,职业启蒙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普职融通视域下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职业启蒙教育整体认识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一项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要切实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就必须先从提升学校、家长层面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识为切入点。从学校角度来看,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素质教育形式与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学生在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的职业体验。恰好该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小学生实施适当的职业启蒙教育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中小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特性与优势,熟悉自我性格及兴趣志向,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避在该阶段时常产生的迷茫感,同时也可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奠定基础。
(二)加快职业启蒙课程体系建设
在江苏省,职业启蒙课程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体系,并通过依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特色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建设了用于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目前江苏省已认定的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已有300余所。以江苏省推进职业启蒙课程的实践案例来分析,在普职融通视域下,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课程建设需要从两个大方向入手,一是要加快职业启蒙教育相关实施政策的制定。实施政策不仅能够为中小学建立职业启蒙课程体系提供顶层设计与指导,更能明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职业启蒙课程中承担的具体职责,能够引导中小学规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二是要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小学阶段涉及了小、初、高三个学段,职业启蒙课程体系要必须结合每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发展特征,构建一套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明确每个学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目标、具体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时安排等。
(三)增强职业启蒙课程教师培养
普职融通视域下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还需增强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既是课程的施教主体,也是课程活动的关键执行者。职业启蒙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小学其他基础知识类学科不同,职业启蒙是将相关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展的一门课程,所以该课程也对施教者的专业素养及能力要求较高。职业启蒙课程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基础教学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要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和学生管理能力。现阶段中小学校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队伍,且对中小学校的教师而言,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尚属于相对陌生的教育课程领域。因此,要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中小学校既需要增强对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系统培养,要为职业启蒙课程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学习与眼界拓展机会;也需要拓宽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了解通道,要让中小学校的教师能够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职业,储备相关职业知识,提高教师自身职业启蒙教育的基本素养,从而达到提升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目的,助力职业启蒙课程的建设发展。
(四)探索中小学校与职业学校课程共建机制
职业启蒙教育是以“启蒙”为教学目标,“职业”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开启职业教育的起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职业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因此,在普职融通视域下,中小学校在探索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借用“他山之石”,中小学校可尝试与职业学校探索共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机制与路径。中小学校一是可以借用职业学校成熟的职业规划课程经验构建适用于中小学生年龄阶段需求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二是可以利用职业学校用于的职业教育专业资源为中小学校的职业启蒙课程提供多样性的职业体验实践基地。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探索联合中小学校共同开发“系列化”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小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建设成为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前言”,为学生更好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郝佳伟.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EB/OL].(2019-12-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2/201912/t20191205_410969.html.
[5]Jasmine L.Knight.Preparing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to Promote Career Development:Rec ommendan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 Education Programs[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5(2):75-85.
作者简介
宋昱琼(1988.11—)女,汉族,湖南岳阳人,讲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