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长命女·春日宴》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块瑰宝,也是众多声乐爱好者喜爱演唱的一类体裁。《长命女·春日宴》是采用了冯延巳的词,由王龙、邓垚编曲而成,曲调柔美、悠扬,讲述了女子在春日宴中祝酒陈词的景象,也从中反映出古代女子对于能与丈夫长厢厮守、岁岁年年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
一、作者简介
冯延巳,字正中,一字仲杰,广陵人,生于903年,去世于960年,享年57岁,他是南唐礼部尚书之子。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宰相、著名词人。他开创了“以景写情”的写作手法,在《钓叽立谈》中评价他为“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1]代表作有《阳春集》
二、《春日宴》歌词简介
《长命女·春日宴》是由冯延巳在五代十国时期写作的一首诗,此诗是一首祝酒词,讲述的是女子向她的夫君祝酒陈愿的词。在词的表达中,开头“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点明在春日宴时,夫妇二人举杯祈愿,后引出了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这两愿是希望夫妇二人都可以身体康健、无病无灾,“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最后一愿突出了夫妇二人不求富贵、权位,只希望如同梁上的燕子,可以天天相守相伴,表达了古代时期的女子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与希冀。
三、中国古诗词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分类形成两种类型,一类为古代诗人、词人等作曲并填词的类型,如《扬州慢》等,可以称之为是古代艺术歌曲的经典,包括琴歌等等;另一类则是由现代人运用古诗、词等进行创作的作品,使用多种创作方法,吸收多种元素而形成的,如《红豆词》等[2]。
在古代的中国,《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出现为中国的艺术歌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经过朝代的更迭,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繁盛,特别是到了唐代,唐代时诗词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前提。在此时代,艺术歌曲也被称之为“曲子”,以《阳关曲》最为著名。以及之后宋代的词调音乐、元代的散曲等等,都是在唐代的曲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入了初创时期,由于西方的音乐思潮与创作技法被中国的作曲家们吸收,倡导将歌曲与西方相融合的前提下,坚持民族特性,因此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衷热爱的作曲家们,例如黄自、青主等。
在1949年建国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前后,古诗词艺术歌曲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使得歌曲的风格特点更加丰富,也与中国的各民族特色衔接的更加紧密,在伴奏方面,钢琴的技巧与演奏形式更加复杂,创作观念上,也不再拘泥于保守,而是更加大胆。以黎英海等人为代表的作曲家最为突出。
四、《长命女·春日宴》演唱技巧
这首歌是一首21世纪近现代创作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以柔婉、陈述的曲调吸引了众多声乐爱好者。当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是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特点。早期时的艺术歌曲,由于吸收了众多西方的大小调体系等,所以在演唱时大多使用的是美声,例如《花非花》等,与西方艺术歌曲有太多相近之处;而在建国后,例如《枫桥夜泊》这样的作品,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就要依照风格来进行唱法的选择[3] 《长命女·春日宴》这首音乐作品,可以使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也可以使用“民族”唱法来演唱,两种不同的唱法也会为这首音乐作品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民族”唱法的《长命女·春日宴》的演唱技巧。
乐曲刚开始以“Adagio”标记,提示以慢板、柔板进入,以6小节的引子来链接主题。在开头第一句“春日宴”时,需要向下叹气,将气息全放下来,在“春”的咬字上,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出“chu”再过渡到“chun”;“宴”这个字的演唱,更加突出对于词中的意境的描绘。第二句“绿酒一杯歌一遍”中间不能换气,要保持整句的连贯性。“陈三愿”这三个字的伴奏织体来看,是三个柱式和弦,在柱式和弦中间又加有空拍,使得这三个字在演唱时,需要有八分音符的停顿,在听觉上来看会有一种倾诉以及着重点名的感觉,为下文的三愿进行铺垫。
第一句叙述结束后,将歌词再次反复一遍后,衔接三愿进行展开。在“三愿”开始部分,作曲家用“Moderato Cantabile”提示进入如歌的中板部分。在“三愿”的演唱方法上,我使用的渐强的演唱方法,将三个愿望一次比一次推高,也是歌词中对于美好爱情向往的关键词句。
“三愿”的二次重复,但是在情绪表达上,却从“Moderato Cantabile”(如歌的中板)变换为“Espressivo”(有表情的、有激情的)进行情绪的再一次升华,在旋律上也能够看出,这一段的旋律相比于上一段的旋律走向基本一致,只是在情绪上要将两端进行对比。在32小节处开始了补充部分。在补充部分的开始又转为了“Dolente”(悲痛地),在补充这一段相比于之前的情绪要更加的悲痛,旋律走向先扬后抑。
在41小节处进行了属七和弦转调,从之前的c小调转为了d小调,在d小调上进行发展。在d小调上对“三愿”再次进行升华,在旋律上的线条比前两次更加明显,包括音高位置等等都与前面的两次“三愿”的对比更加强烈,并且在第49小节处达到本曲的最高音,对主题再次进行强调,但是尽管在这一段是着重强调,但在咬字上也不能咬的太死,对于整体的音乐的把握还要在主基调上。后在51小节出现开头的引子的素材,将乐曲的情绪下拉,进行平和的叙述,最后的主和弦停在了F大调上,结束全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拥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不仅需要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条件,也需要有着浓厚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以及文化知识的沉淀,才能将歌曲中的意境充分的表达出来,让听众感受到诗词与音乐结合的完美意境[4]。青主在《论诗艺和乐艺的独立生命》一文中认为,诗与乐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长命女·春日宴/10912820?fr=ge_ala
[2]梁彩云.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4-5
[3]黄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0:24
[4]青主.《论诗乐和乐艺的独立生命》[J].《音》(季刊),1930(6)
作者简介:
于小雯(1997.1-),女,汉,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鲁东大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