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玩梗对Z世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网络玩梗深受Z世代大学生的青睐。但其中大量存在的“烂俗梗”对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低俗、媚俗、恶俗的网络梗言梗语拉低了他们的道德素质;网络玩梗蕴藏的污名、恶搞手法削弱了他们分辨美丑善恶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此,大学生自身应增强网络文化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烂俗梗”。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政府要建立比较严格的网络“烂俗梗”字典制度,限制或杜绝低俗、恶搞等网络梗言梗语传播。
关键词:网络玩梗;Z世代;大学生;价值观
基金项目:网络“玩梗”乱象对“Z世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2310065036)
“梗”原为“哏”的讹音,原义为笑点,后演化为网络模因的同义词。近年来,网络玩梗成为Z世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常用话语,深受他们青睐。所谓Z世代,是指出生于1995-2009年的青年人。网络玩梗的出现,在掀起玩梗潮的同时,也给教育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研究网络玩梗对Z世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时进行对策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Z世代大学生网络玩梗现状
“Z世代”群体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及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是网络玩梗“造梗”的生力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0-29岁的Z世代网民占比达到30.6%,[2]这一群体既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主力军,也是网络玩梗的生力军。
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玩梗“造梗”形式多样。从玩梗“造梗”的形式上看,存在六种比较典型形式:一是文字图像化类玩梗,例如表情包梗;二是使用拼音缩略语类玩梗,例如“YYDS”(永远的神)表达惊叹、称赞;三是谐音类玩梗,例如“泰裤辣”原意为太酷了;四是情境创设类玩梗,如“打电话”“打call”(实则起源于日本演唱会应援文化)表示支持态度;五是符号代替文字类玩梗,如一连串“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六是增设语义类玩梗,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
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网络热“梗”广泛传播,网络玩梗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每位Z世代大学生都有机会玩梗。随着自媒体的日益大量投放传播,特别是以B站、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为“梗”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传播环境和物质条件,加速了网络玩梗现象的传播。
二、Z世代大学生网络玩梗对价值观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热“梗”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群体起着积极作用,通过玩梗这种方式大学生突显自我、彰显个性,获得群体归属感。但其中也不乏“烂俗梗”的出现,对大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2023年3月7日,人民网在微博平台锐评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网络“烂俗梗”由于其文化内涵的缺乏,趣味的低俗,审美的低级,容易对Z世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低俗、媚俗、恶俗的网络梗言梗语,不断拉低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一些体现拜金主义、低俗空洞,甚至违背伦理道德的网络梗言梗语,扭曲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甚至触及道德底线,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例如“老奴文学”“栓Q”“电摇”等。玩梗会导致大学生对某些话题或群体缺乏同理心,将抑郁症称作“玉玉症”,伤害着受害者的心理,有人甚至把“三年起步,最高死刑”和“化粪池警告”(来源于性质恶劣的杀妻案)挂在嘴边,这些违背伦理道德的流行语反向塑造了游戏人生、精神疲软、素质低下的空虚生命状态。[3]
网络玩梗蕴藏的污名、恶搞手法,不断削弱青年大学生分辨美丑善恶的价值判断能力。“伞兵”“同志”等此类“梗”将原本正面意义的词污名化,无视场合和客观事实地玩梗,容易使大学生淡化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歪曲正确政治认知。“叙利亚风”“收留乌克兰美女”等此类“梗”将国家冲突视作娱乐对象,将别人的苦难当作娱乐的手段。如果任由这些烂梗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那么势必会使大学生群体热衷于娱乐至上,从而模糊他们的价值判断。
三、Z世代大学生网络玩梗的引导策略
针对低俗、媚俗、恶俗的网络梗言梗语影响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问题,需要从加强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文化监管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Z世代大学生自身应增强网络文化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挑战公序良俗、突破道德底线的网络“烂俗梗”。一是加强阅读质量,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文章、新闻报道等,培养自身对网络梗言梗语的分辨能力,避免受其误导。二是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展览,增强自身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一是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活动,加强网络行为规范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自觉树立网络道德规范。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数字展示屏等多媒体手段,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自觉抵制“烂俗梗”。
最后,政府应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建立严格的网络“烂俗梗”字典制度,限制或杜绝低俗、恶搞等网络“烂俗梗”传播。一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不良内容的界定,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二是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严格审核发布的内容,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和实名认证制度。三是构建极端言论和敏感词汇语料库,对于这些词汇的讨论模式和极端化意见倾向路径做出整体判断,对负面话语信息进行引流、疏导,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正台,刘浩.Z世代研究的概貌、热点与主题: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3(4):113-124.
[2]第49次中国与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407403488048001.pdf
作者简介
张婷(2000—)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冉冉(2002—)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魏晨(200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本科,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