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雨课堂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探索与研究

——以四川音乐学院劳动教育理论课为例

张松
  
卷宗
2024年1期
四川音乐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学时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充分运用雨课堂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功能,开拓性地开展了基于雨课堂教学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雨课堂;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探索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艺术院“研、学、行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179)

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1.劳动教育过程中“重”劳动,“轻”教育

目前,部分高校简单的把“劳动教育”理解为“体力劳动”,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更是缺失[1]。我们并不否认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但我们要特别强调劳动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锻炼,树立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良好劳动品质,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劳动教育性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若过于关注实践劳动而忽视实践体验与认知的内化,劳动课就成了部分学生口中的“劳改”课,这严重背离了我们劳动教育的初衷。

2.劳动教育体系中“重”实践活动,“轻”理论教学

《意见》中强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课和理论课时分配都一致地将大部分课时给了实践课,这并不是说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不重要,而是对劳动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对大学生进行深入骨髓和触及心灵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体现和达成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我们应该特别重视。

为此,我们以四川音乐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教学课为例,进行相关实践探索。

二、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在“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设想的框架下,开始探索通过雨课堂系统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为《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理论课程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9月4日、5日我们分别在雨课堂上对大学本科3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劳动养成教育》理论课(《第一讲:劳动教育概述》)教学,我们以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2021级的七个教学合成班教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进行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2021级流行器1、2、制作合成班(70人)雨课堂签到率(93%)明显低于其它班级,加上在实践课中观察到的这个班组织纪律和学习效率和其它班有明显区别,为了减少该班数据对整体造成的误差影响,这个班的数据没有列入采集数据中。

我们随机将另外六个班分成两个对比组,其中2021级传媒编导1、2,影制合成班(65人)、2021级戏剧服化1、2合成班(62人)、2021级戏剧戏文1、2合成班(92人)为“提示”组(“提示”组:进行学生们参与和学习状态的即时反馈与提示,具体即时反馈与提示见后面的说明),共有学生219人;2021级国演主持1、2合成班(66人)、2021级古男、古女1、2、3合成班(69人)、2021级编导1、2合成班(73人)为“未提示”组(“未提示”组:不进行学生状态的专项即时反馈与提示),共有学生208人。

我们分别对两个组别、6个班级进行了前测与后测教学效果评估研究和即时数据反馈与否学生作答率变化的对比研究。

1.教学效果评估的前测与后测数据对比量化研究与教学优化建议

为了更好地评估理论教学的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效果的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研究,并用研究结论指导后续教学的优化。

(1)在设计教学效果的前测和后测对比试验时,测试题我们选择了两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主观测试题先做客观判断选择,再做主观陈述,相关数据和信息显示(如下):

(2)信息对比显示:①客观题前后测正确率变化明显,无论是班级内的对比,还是组别间的对比,两个客观题的正确率提升都非常明显(如图所示:正确率的提升都在6%以上,最大提升高达17%,特别说明“提示”组2班的数据异常,通过后台确认,是由于答题学生人员变化所致)。②“提示”组客观题前后测正确率变化更为明显,班级内的对比显示两个客观题的正确率提升高达17%,这也和我们的主观感受一致。③题1中对AB选项的变化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两个组别、5个班的选择率都在提升(只有一个班的数据为下降(-2%),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改变受专业老师的影响非常深刻。④国家从2020年开始在普通高等院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已经在大学生身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通过本次理论教学的实施,我们对极少部分对这一问题认识还不到位的学生施加了积极影响,让对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持否定观念的大学生人数锐减(从样本中9人减少为2人)。

(3)为此,我们对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优化要求:①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定了要进行前后测的检测教学设计,从而报账教学效果评估的客观与科学。②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塑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深度融合。③在设计前后测试题时,要充分地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们的真实状况,更接地气地呈现社会上和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念,进行相关错误观念的呈现、教育与引导,正确观念的明确、强化和澄清。

2.即时反馈与提示与否状况下学生练习题作答率的对比研究与教学优化建议

我们分别进行学生状况的即时反馈与提示与否对比学生练习题作答率的数据变化来评估学生参与度与专注度。“提示”组,在雨课堂行课开始就强调:①雨课堂后台老师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答题表现。②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同学们课堂练习即时作答情况通报。③在完成每一个课堂练习后会进行即时的作答数据通报。并在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学生课堂练习作答数据通报和提醒。“未提示”组不进行相应的即时反馈与提示通报。

(1)两个组别和六个班的对比数据如图所示:

(2)数据对比显示:①进行练习作答数据即时通报和提示与否,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作答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图所示:学生的作答率提升了13.9%以上,最大提升高达17.9%)。②题型差异分析:“提示”组学生们的参与度整体比较高,不会因为客观题呈现时间相对较短而忽视,表现出两类题型学生的作答率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仅为1.5%);未“提示”组,学生们主观题的作答率明显较高(高出5.48%)。

(3)为此,我们对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以下优化要求:①在课程实施前明确告知并提醒学生:老师会通过雨课堂的数据监控对学生的教学表现与状态进行感知,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即时的通报和反馈。②在进行教学设计上,如何提升学生在整个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关注度是重点,要纠正由于学生客观题呈现时长太短可能会被学生忽略的错误认知倾向。③在线理论教学设计上要高频率地设计在线答题等形式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作答率进行即时数据监控,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对教学关注度。

3.学生在线率最高时间点对应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优化建议

教学实施完成后,我们对雨课堂数据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学生即时在线人数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我们在“提示”组和“未提示”组里随机选择了一个班,对该班在线人数最多和最少的一个时间点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对应分析:

(1)“提示”组2021级传媒编导1、2合成班(65人)时间点与内容对应信息:

(2)“未提示”组2021级国演主持1、2、3合成班(66人)时间点与内容对应信息:

(3)通过对学生在线率最高时间点与教学内容对应分析发现:①无论是“提示”组还是“未提示”组,学生们在线率最高的时间点都是在老师推出课堂练习作业时(见对应1-1)或老师刚刚抛出案例(见对应2-1)。②“提示”组和“未提示”组的学生们在线率最低的时间点都是老师在进行讲解且讲解的内容在课堂呈现PPT上较为详尽的文字说明时(见对应1-2)或老师进行同学们的答案比较时(见对应2-2)。

(4)为此,我们对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以下优化要求:①课堂上呈现的PPT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洁和精炼,在课堂呈现的PPT起到关键词语和信息的提示即可。②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更喜欢直观素材的呈现,呈现PPT时突出强调“文不如表,表不如图”的PPT制作和设计理念。③在教学中要通过随机提问、弹幕回答、课堂练习作答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有效杜绝学生通过挂网现象发生。

三、结语

基于雨课堂在线理论教学数据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根据雨课堂相关数据信息分析来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实施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效提升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路和路径。深入思考、分析和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做进一步的教学优化与改进研究与探索有现实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琰.高校“3+X”劳动教育模式与实践路径[J].科技风,2021(09):138-141.

[2]张松.新时代艺术院校“研、学、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J].卷宗,2023(10):333-334.

[3]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作者简介:张松(1971.09—)男,汉族,河南省项城市,心理学学士,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劳动教育、发展心理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