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和培养

韩天成 徐辉 聂春阁
  
卷宗
2024年1期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2.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构建我国全社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文化自信的理论知识、情感态度和践行方面还有欠缺,进而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宏观分析,并从四个维度提出培养文化自信的建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文化实践活动、合理健康用网以及自我学习提高。

关键词:文化;学生;自信;培养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22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疫情防护常态化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22-06

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各个阶段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构建我国全社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作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践行者。如果高校大学生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坚持文化自信,就无法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必要先调查他们的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分析原因,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提供建议。

(二)调查对象

以上海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骨干为调查对象,其中占90%的学生是班级学生干部,其余是班级积极分子,政治素质比较高。

(三)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在2022年6月初进行。发放问卷共计430份,收回430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各阶段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从知识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实际践行三个维度展开。最后一个题目是简答题,以访谈的形式进行。

(五)调查结果

(1)中国文化相关理论知识调查

此次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对文化自信概念不了解的占40%,了解的占50%,非常了解的只有10%,说明学生对文化自信概念的了解不是非常清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的学生占5%,了解占65%,非常了解的占30%,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相对不足。对于中国革命文化不了解的学生比例有40%,了解的占55%,非常了解的占5%,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中国革命文化认知比较欠缺。数据显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不清楚的占16%,了解的占74%,非常清楚的学生占10%,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相对模糊。

(2)中国文化情感态度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占35%,感兴趣的占50%。85%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不太感兴趣的占15%。对中国革命文化感兴趣的占25%,非常感兴趣的占30%,不太感兴趣的占25%。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占70%,感兴趣的占30%,没有不感兴趣的学生。

(3)中国文化实际践行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方面,经常参加的只有40%,偶尔参加的占50%,从不参加的占10%,实践参与度不是特别高,覆盖面并不是非常广泛。少数学生将中华文化挂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言谈举止中。以上情况显现,尽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并未自觉落实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行动中。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对于文化自信中的三点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各个阶段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从知识认知、情感态度还是实际践行三个维度,高校骨干大学生还是相对欠缺的。骨干大学生尚且如此,普通大学生文化自信情况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相对欠缺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的主战场,理应担当起培养文化自信的重大责任。然而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文素质等社科课程受到冷遇,课程体系有失偏颇。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有待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虽然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受“大班制”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实地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少,教学组织形式不够丰富。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多实践少,缺乏身体力行,缺乏实地实践,学生也就无法付诸于实际行动,不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从对思政课程满意度调查来看,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太喜欢上思政课,认为课程学习偏理论,形式单调,对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真正喜欢思政课程的学生只有11%。

高校理工科学生常常忙于过级考证,忙于各种技能大赛,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修养和提高。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小学课本,接受传统文化的渠道窄时间短。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和过级考证,对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对很多学生而言,专业课专业技能是重点。在校期间,他们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为了提高就业率,学生往往要考取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以机械类和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为例,除了常规的计算机过级一级二级考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等学科类考试外,他们往往还要考车工、铣工、模具工、电工、钳工、数控机床装修工、CAD绘图师、工业机器人1+X等证书,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在调查学生是否愿意宣传传统文化时,80%的大学生表示有意愿,但是担心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认知能力欠缺,没有能力很好地传播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2]。

(二)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自身的弊端。例如,一些人会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将互帮互助当成是一种利益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友爱淡漠,诚信缺失严重,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出现滑坡[3]。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与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和文化认知之间,会产生激烈的冲击甚至冲突。高校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因此他们对学校的道德和文化认知有可能产生动摇,一些学生甚至有可能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弊多利少。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的迅猛腾飞。网络所具有的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多元化,导致部分网站鱼目混珠,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辨别力和自控力不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觉悟容易动摇。比如国外教育比国内好,国外的食品比国内安全,国外的节日比国内的节日有趣,国外的音乐比国内的音乐动听,国外大片逢映必看。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喜欢看西方的科幻大片或者动漫。他们认为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特效制作,西方的电影都令人震撼。在电影的选择上,4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会考虑意识形态导向,往往是出来新品就去电影院,潜意识里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网上新闻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网络新闻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或者西方团体所利用,进而发布大量的虚假新闻,企图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达到腐蚀中国青年的不良目的。这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传统“重理轻文”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观念,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个别学生甚至抱着“传统文化过时论”不放,对中华文化予以漠视,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弊多利少。

三、培养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认知欠缺,不愿意在社会实践中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议如下:

(一)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

大学课堂是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主战场。高校课堂教育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应塑造灵魂。高校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应“以文化人”,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信。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增设文化自信相关内容。教师有目的地将文化自信理论,巧妙融入思政课程,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可以以“文化自信”为专题组织学生课下参与社会调研,课上成果展示汇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撰写论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也引领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思政课程学时有限,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单单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也要推动其他课程文化育人,也就是说其他课程都应该融入课程思政,都应该肩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无论专业课程还是公共基础课,都要多管齐下,协同育人,才能建构更加浓厚的中华文化校园氛围,以自信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文化高度自信的一代新人。

(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可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从实践中吸收经验,提升文化自信。

(1)发挥主题班会作用。组织以“中国文化我传承”为主题的班会。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生命力。

(2)开展大学生征文演讲,组织以“匠心培育匠人,匠人凝聚匠魂”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组织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栏等,培育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3)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作用。通过开展校园旗袍秀、经典诵读、书法、国画、武术等校园活动,营造“以文怡心、以文塑魂”的氛围。

(4)组织校外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为相关文化单位做志愿者,宣讲中国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机会,丰富青年学生的文化体验,进而弥补自身认知上的不足,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三)合理健康用网

高校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网络上的各类信息,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毒害,不利于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继续净化网络环境,严禁不法分子宣传各种不良言论,毒害广大青少年。其次,要建设更多的网站,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主流文化,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比如在抗疫期间,进行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鼓励大学生为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不能做抹黑国家的事情,而且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合理健康用网。抗疫期间,能够不信谣,不传谣,自觉和诋毁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法分子作斗争。

(四)自觉培养文化自信

首先大学生要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对文化自信的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并怀有极大的兴趣,才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情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比如大学生在进行英语泛读时,可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华”时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教材的主题和内容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如“丝绸之路”“论语”等内容。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了文化自信意识和情怀,而且也在思想和行动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还要身体力行。可以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经典朗诵比赛、红色歌曲等等,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可以在节假日参观红色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缅怀先辈,提升文化自信。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宣传正能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培养中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2019-06-16)[2022-01-10].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6/16/c_1124628547.htm.

[2]邱亦晨,等.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分析[J].2021,(02):112-113.

[3]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1-143.

作者简介:韩天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