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辽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有发掘不尽的资源宝库,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辽宁地区进行的革命建设光辉历史的重要途径,其所承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红色精神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分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s20233029)研究成果;鞍山师范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3kyxs005)研究成果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概览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界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向全国所展示的红色精神,每一红色文化传承地都值得反复研习,深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一) 抗日战争起始地
1931年9月18日在辽宁沈阳爆发了惊世骇俗的“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辽宁作为抗日战争的起始地,最先组织人民群众武装力量抗击日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巨大的武器差距下东北抗联用顽强的意志、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给予日寇严厉打击,诞生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无数抗日英雄,形成了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的东北抗联精神,构成了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建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等设施缅怀这些为国牺牲的先烈们,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为抗战所做的贡献与牺牲将被后辈们永世铭记[1]。
(二) 解放战争转折地
在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之一的辽沈战役正是在辽宁爆发,在辽沈战役爆发前,国共两党的总兵力对比悬殊,共产党军队的党内信念不够坚定,总体形势还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而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中国共产党军队士气大增,成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转折点,证明了毛泽东治军方针的正确性,也为后来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此战役的发起点——辽宁自然被称为解放战争的转折地,辽宁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展示了充分的使命与担当,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而且积极生产,保障后勤。在塔山阻击战中更形成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典范精神。辽宁人民在辽沈战役中英勇作战、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构成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重要一环。现今,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营口的解放战争纪念馆成为“解放战争转折地”这一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 新中国国歌素材地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一直沿用至今,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而这首歌取材于辽宁,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为关键素材所作。当年田汉、聂耳来到辽宁,与东北义勇军深切交流,甚至来到抗战前线感受义勇军英勇的战斗场面,大量不同版本的义勇军军歌在辽宁抗战前线广为传唱,《告武装同志书》的誓词也与新中国国歌的词句相似度很高。据考证,这些激发爱国进步作家的灵感与热忱,最终《义勇军进行曲》得以创作成功。辽宁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目前,在辽宁本溪市恒仁建有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标志性展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让后人更好领略新中国国歌创作过程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四) 抗美援朝出征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朝鲜战争,战火蔓延至辽宁丹东鸭绿江。为振兴国威,保家卫国,新中国毅然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击联合国军,最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地在辽宁、吉林两省,从鸭绿江出征开启英勇无畏的胜利之路,辽宁也因此被誉为“抗美援朝出征地”。而辽宁作为中国人民入朝志愿军的大后方总基地,除了踊跃参军,积极生产,捐粮捐款等,还承担了一系列如护送物资,救助伤员等后勤保障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在辽宁丹东建立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河口断桥遗址、上河口车站遗址等红色文化基地,让后人们时刻牢记先辈们为祖国和平所作的奉献牺牲,重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五) 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国家亟需建设完备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辽宁由于是最先解放的几个地区之一,拥有日本人留下的工业工厂和先进技术,是当时全国工业体系最先进的地区。辽宁为全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美誉,因此辽宁被称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第一台造纸机、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架歼击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等1000多个“第一”都在辽宁生产[2]。辽宁人民为健全新中国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努力。目前在沈阳建有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工业发展的全过程,鞍山的鞍钢,本溪的本钢集团都成为当年“共和国的功勋企业”。鞍钢集团博物馆记录着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书写了中国钢铁业发展的辉煌历史,提醒后辈们传承当年辽宁人民的“长子精神”,为振兴东北、重振辽宁往日雄风而努力。
(六) 雷锋精神发祥地
“雷锋精神”是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命名,以雷锋所展现的精神为内涵,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革命精神,其核心为“时刻帮助人们,雪中送炭”,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而辽宁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把自己全部的青春热血都挥洒在了辽宁,雷锋的服务人民、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许多优秀的品质最终汇聚成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像一面旗帜,向全体共产党人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习成长的标杆。如今,雷锋曾经踏足过的抚顺、鞍山、营口、辽阳、铁岭等纷纷建立起雷锋纪念馆,抚顺还建立了雷锋学院,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弘扬地。融合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雷锋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将被我们世代传扬下去[3]。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忘来路,不忘初心。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深刻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谋而合,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启迪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各种思潮频繁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等精神能够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活动,能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民情怀,树立正确三观,从而抵制不良诱惑,将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所等传承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还包括革命信仰、理想信念等深刻的精神内涵。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不竭的源泉。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不断学习,增加对革命先辈们奋斗艰苦历程的了解,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真正做到爱国、爱党,担当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重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和运用,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式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采用丰富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应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积极开展一些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对红色遗址遗迹及纪念场所的参观、走访等,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探讨。将红色教育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教学形式的创新,如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有助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将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相结合,将人物事迹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认知水平,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对大学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加强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运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红色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策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执教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这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学习并深入研究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红色素养[4]。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式,设计一些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相关的发散性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交流和培训机会,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实地考察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基地,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建设更高水平的红色师资队伍,使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对学生起到“言传”和“身教”的作用,强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传播。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在高校中设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方案之中,并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目标,将红色文化编入教材,全方位解读红色密码,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据可循。其次,优化课堂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讲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故事及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并插入红色影片和歌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红色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5]。最后,定期举办学术座谈会,邀请老一辈革命家讲述亲身经历,展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历史,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红色文化经典著作,交流阅读心得,同时借助校园广播播放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节目,营造红色学术氛围,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外实践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身领悟到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所以,应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体验。在校内,成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社团,开展红色文化节,举办沙龙进行学术讨论,提供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并定期开展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在校外,高校应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积极与辽宁“六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合作,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去学校、社区进行宣讲,增加参与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遗址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亲身感受革命精神,用最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更好巩固政治理论基础,弘扬红色文化,进而提高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有着广阔的路径。经历了历史沉淀的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赓续了红色文化血脉,彰显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高校应继续深入挖掘生动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继而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孙巍,周彩虹.辽宁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 06 ):4-6.
[2]朱虹.打造红色名片 赓续红色血脉[N].辽宁日报,2021-12-02(007).
[3]周欢.传承雷锋精神 凝聚发展力量[J].企业文明,2022,(05):82-83.
[4]葛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62-66.
[5]张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