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短视频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传播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与短视频平台用户进行有效互动、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的传播策略,能够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短视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它们不仅在流行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提供具有巨大潜力的舞台。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信息消费习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发展现状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全新的途径。各大短视频平台推出“非遗带头人计划”、“非遗集市”、“非遗传承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向广大网民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底蕴,可见短视频平台在推动我国非遗文化传播和创新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尽管非遗短视频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更好地平衡商业化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如何提高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等问题势必会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困境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正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首先,内容相对匮乏且单一。短视频平台的特性要求内容简洁、生动,但这也可能导致对非遗内容的过度简化,由于视频时长限制,难以充分呈现非遗的多元化,一些创作者会趋向标准化和流行化,而忽略展示非遗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性,影响观众对非遗的全面了解。其次,忽略对非遗的深度挖掘和专业呈现,使得观众无法与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例如有的短视频未提供关于非遗的传统背景或文化含义的详细解说,观众只能看到制作过程,而无法理解非遗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会使观众错过了理解非遗背后更为复杂的文化元素。此外,表现手法创新度不高。短视频可能仅仅呈现非遗文化的片段内容,未尝试加入更多的故事叙述元素,例如背后的历史故事或非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可能导致观众对非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促使深入思考和学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传播策略
(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通过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可以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不仅仅展示了静态的文化藏品,更是记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有关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品的资料,传播方式等各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史,这一系列内容经过数字化后向大众展示。研究者必须深入挖掘人文、道德、审美等核心要素,进行创新表达,使观众短时间内理解非遗核心理念,增强他们对非遗的认知与关注。
(二)与短视频平台用户进行有效互动,增强传播效果
在短视频平台中传播非遗,与平台用户进行有效互动至关重要,可以增强传播效果。首先,创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上的评论、点赞和分享等功能,与观众建立互动关系,使观众有机会在平台上就非遗相关话题深入探讨,将他们从视觉上获得的印象转化为对非遗的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传承的推动者。其次,了解平台用户的喜好,并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制作符合他们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例如,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广非遗时,可采用流行的音乐元素、时尚的拍摄手法等,通过定制化内容创作,创作者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非遗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深入人心
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短视频有效地传播给更多的观众,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以实现更深入人心的效果。一方面,创作者可以运用创意的手法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音乐、舞蹈、戏剧到传统编织、工艺制作等,通过精心构思的影像和声音效果,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魅力。例如,在介绍某种传统乐器时,可以通过巧妙安排的拍摄角度将观众带入音乐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与力量。同时,通过对传统编织或工艺制作的展示,将观众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手工艺世界,进一步引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故事情节的设置也是传播策略的关键。通过制作具有故事性的短视频,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创作者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深度的传统活动或仪式作为主题,通过讲述人物的成长、经历和追求,以故事情节串联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展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还能够引导观众对文化价值的思考和共鸣,在情感上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内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短视频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与平台用户积极互动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效果,提升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在未来的研究里需要不断创新,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宋兴.论新媒体视域下民间文学类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以抖音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11):138-139.
[2]邵一笑,蒋姗姗.传播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研究——以短视频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2(11):87-89+105.
[3]赵晖,王耀.融合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衍生开发与传播[J].艺术评论,2022(2):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