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有机化学专业授课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改变原有的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政治素质培养的思维方式,深入挖掘提炼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本课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常沟通的方式,将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教学过程,对学生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教书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为以后研究与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关键词:一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基金项目:长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大光电”学科体系背景下开展光电化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GH23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明了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指明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需要每一名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构筑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开设对象是化学化工或近化学类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多数将进入科研、销售、技术等各个行业的岗位。这些岗位要求从业者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涵养。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阻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因素
从对周围从事有机化学教学相关同志的教学工作之观察,以及相关同仁的交流与探讨,形成当前大学生科学修养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初国内缺少培养科学素养泥土,其次是教育体制弊病、教学活动主体思想认识偏差等要素。结合笔者几年来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以及科研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因素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教材内容陈旧、难学的问题。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取,有机化学知识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因此,有必要将有机化学的最新动态、前沿理论引入教材。然而,现在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有机化学的主流教材基本上是相对比较经典的有机化学内容,其中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内容很有限;方程式和人名反应繁杂,难以理解和记忆;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抽象,难以掌握理解;有机化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使得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得教学成果不理想。
2.从人员配置上看,部分教师科研观念淡薄,无法实现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相长。目前,在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人员的配置中,仍然存在这一现状: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基本不搞科研,而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基本不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人员配置有利于实现人才的专业化,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但是,教学与科研并非完全脱离,科研可以促进教学,从而将前沿理论直接引入教学。而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为科研提供有效素材和动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不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理论、发展动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从教学方式上看,在有机化学讲授中多媒体教授方式与传统讲授方式缺乏有效整合。目前,从教学方式上看,有机化学存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二者各有利弊。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从平面式教学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加倍形象地、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特点;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模拟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化学反映机理的理解,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有利于丰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不过,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阻碍师生的有效交流,造成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因此,需对有机化学多媒体讲授形式与传统讲授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从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有些教师偏重于多媒体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偏重于传统教学模式,二者缺乏有效整合。
三、课程思政在有机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的落实措施
1.从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建设,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基于政治理论学习,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结构,重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挖掘有机化学中思政元素;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软件等培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教学反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思政教师随堂听课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反馈,掌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观念变化等情况,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3.经验总结: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总结教学实践得失,以有机化学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为引,为其他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总之,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对化学学科中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领域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研究过程中总结的教学体系及方式方法可以推广到更多的课程和学科领域,可在地方高校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得到适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厚金,陈六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7.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7):31.
作者简介
杨颖(1982.08-)女,汉族,山东省蓬莱市,教授,研究方向:功能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