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以“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模式全面打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编办”

张艳
  
卷宗
2024年8期
乌拉特前旗事业单位登记服务中心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构编制部门要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不断推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立信息化台帐模式、实现档案电子化、推行不见面办公等多项举措,不断推进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工作,希望对基层地方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数据库;信息化;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近年来,许多机构编制部门以当地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信息系统为依托,运用“互联网+”思维,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动态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探索“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打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编办”。

一、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推动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

一是健全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实行专人专机管理,配备内网专用电脑、打印机,严格执行保密规定,确保信息安全。完成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升级及与中编办核查信息系统对接工作,健全完善了实名制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编制使用核准、人员出入编手续办理等制度措施,建立了工资审批、统计月报、帐卡资料等实名制管理手段,进一步夯实了机构编制工作基础。

二是严格审核。认真对照各部门“三定”规定、事业单位职责、机构编制调整文件及人员工资表等,对实名制系统中的部门概况、编制职数情况、台账、现有人员情况、内设情况、文件管理等信息逐项进行审核,确保机构编制、人员信息的真实准确。日常工作中,机构编制数据发生变动时,必须有正式文件支撑,根据机构编制调整文件、干部任免文件、退休名单及人员调动、招考(录)文件等依据对各单位相关事项进行调整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是动态调整。切实做好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日常维护工作,严格落实“月报制度”,每月月底前完善一次数据库,凡涉及机构变动、编制调整、人员增减等情况,第一时间办理变动手续并及时更新数据,实现对全区机构编制和人员实时掌握、动态监控,做到“变动文件”、“月报台账”、“数据库”三者相统一,使定期更新维护形成一项常态化工作。同时深入挖掘系统各项功能,强化统计分析运用,定期对各部门机构编制和人员变化情况、变动原因、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编制资源合理配置建设性意见,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二、建立信息化的台账管理模式,实现数据共享。

每个机构都有各自的历史沿革性,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机构历史沿革资料进行保存,是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是机构简历信息化。建立完善当地机构基本信息和历史沿革电子台账,将每个机构从设立以来所有调整文件进行扫描,作为机构历史沿革附件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编制动态信息化。实时更新大数据平台实名制管理数据和当地各类编制总量、全旗机关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及在编、非在编人数电子台账,定期将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与台账数据进行核对,确保账、库信息一致,切实做到机构编制信息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干部名片信息化。在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等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在干部管理全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数据精准维护,优化系统建设“软环境”。结合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月报、年报及“维护月活动”等重要节点性工作,对系统中的机构信息、编制信息、人员信息、领导职数信息、历史沿革信息等“全面体检”,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动态维护,近三年来,累计完善机构编制信息2000余条、人员信息30000余条,确保机构信息主集无空项、机构调整变化情况全录入和人员信息无缺漏。

三、打造立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电子化。

通过对机构编制工作档案集中整改,现在已实现电子与纸质同步存档,“线上”“线上”档案一一对应,档案管理立体化管理模式初步显现。

一是目录电子化。规范开展各类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著录、归档工作。将各类文件进行分类、编号,并及时输入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便于检索的信息化电子目录,实现档案全文检索。

二是档案数据化。对立卷归档的所有非涉密档案资料进行扫描和备份,并挂接到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有效推进了档案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化建设。

三是利用便利化。利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通过关键字索引可快速找到相关文件进行浏览,形成了机构编制纸质档案与电子数据互为补充、信息查询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档案立体化管理模式,提高了机构编制日常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四、推行不见面的业务办理模式,实现全程网办。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行“业务网上办、审批不见面”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确保了业务工作的不断档,又减少了疫情期间人员流动,有效提升了业务办理的便捷度及效率,受到办事部门单位的一致认可。

一是建立制度。通过向上级部门与周边地区取经,详细了解情况,集中交流探讨,理清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制定了机构编制业务“不见面审批”工作方案,细化实施步骤,明确工作要求,确保业务网上办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细化措施。充分运用内蒙古自治区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管理平台,对各机关单位设置用户账号,赋予相应权限,分批开展机构人员信息修改、人员上下编、人员异动等网上办业务培训,实现机构编制业务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让数据“多跑路”,让单位“零跑腿”。

三是协作配合。组织财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召开工作协调会,用平台制式的上下编通知单取代传统的手工单据,为其办理工资、保险、核拨经费提供便利。完善与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当地机构编制部门借助机构编制监管平台,利用“互联网+”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模式,强化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能力,为推动机构编制管理提档升级夯实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沛.加强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 助力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机构编制,2022(06).

[2]张进军.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挑战与变革[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

[3]王静.以实名制管理为抓手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数字化转型[J].机构与行政,2022(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