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含义,分析其必要性,并提出了转化与发展路径,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含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也就是指其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推进文化建设部署和重大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强调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转化和再创造,通过推陈出新,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1]。而创新性发展则强调在传承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升级,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发展动力,使其具有更强的时代特征和竞争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当前,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2]。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此外,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智慧和价值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通过创造性转化,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三)推动文化创新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创造出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文化创新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4]。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从而提升国家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另外,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一带一路等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民意基础。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制度保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有力组织和领导,不断强化制度保障,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由于政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规划制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明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5]。同时,政府应加强与各级各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合力。另外,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不仅需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现,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同时还需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的发展壮大。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密切结合社会现实,丰富自身思想内容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密切结合社会现实、丰富自身思想内容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至关重要的实践路径。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为了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6]。例如,面对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等问题,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道德规范,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对于科技发展、全球化等趋势,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另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只有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因此,政府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了解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此外,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方法论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研究,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和突破。例如,通过将传统文化的理念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探讨人类行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此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自身思想内容的挖掘和阐发,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通过举办学术研讨、出版学术著作等方式,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发。同时,政府也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新形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路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和博物馆,实现传统文化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7]。同时,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对珍贵文物的修复和还原,从而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模拟历史场景、重现历史事件等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推广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艺,借助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能够学习传统文化技艺、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演绎。例如,将传统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科技感和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另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
(四)强化宣传教育,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重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荣誉感。当然,政府还可以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制作和传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让传统文化更加生活化、亲切化,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8]。此外,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内涵和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基因,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还能推动文化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或摒弃,而是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新,从而真正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王颖吉,邓杰灵,Zhu Yihua(译).传统文化视听节目的“双创”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视听节目为例[J].孔学堂,2023,10(2):16-25
[2] 龙柏林,易湘婷.从"文物在说话"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 44(4):180-187.
[3] 叶葳葳.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 2023(3):46-52.
[4] 黄敏.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3):133-137.
[5] 周巍.论唯物史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4):86-89.
[6] 刘晓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汉服文化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 2023, 45(1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