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探索

韦微
  
卷宗
2024年9期
桂林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格要求。新时期,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对产学研融合理念进行研究,并将其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全方位发展目标,为其今后适应社会环境,就业于理想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文章首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加以明确;其次,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展开分析;最后,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名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2ZJY1612

引言:简单来说,产学研主要是指企业、学校以及科研单位这三方面,基于此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三方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满足于发展需求及职业要求的全能型专业人才,为科研单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其产学研融合教育模式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如何通过产学研融合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校方和教师双方必须要给予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若本院校学生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那么将会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就业环境。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

(一)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主体模式转变

高校向学生提供智育,传授知识技术,承担着为国家、社会未来发展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具有无与伦比的设备、科研、人才以及多学科相互融合等多方优势。由此可见,高校具备较为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优势,自然成为了一大办学主体。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导致高校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部分的知识内容,使得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与现阶段企业、市场、社会发展需求背道而驰。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的作用不可小觑,其能够评价高校最终教育水平和质量,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为妥善解决企业人才稀缺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样的矛盾问题,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表达自己实际需求的机会。站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角度来看,高校必须要突破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思想,不能禁锢在传统观念之中,要打开校园的大门,融入企业、走向市场、面向社会,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为基础,当企业、科研单位与学校三方主体的优势能够实现互补,且协同发展、互惠互利,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从而培养符合用人单位一切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1]。

(二)摒弃传统教学思路,实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使命

简单来说,知代表理论,行则为实践。从古至今,历历代代都比较注重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古代知名人物不仅重视学理,还更为重视躬行,且不同的人物对于知与行关系处理有着独特见解,由此就产生了知行统一的新思想。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想实现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在理论课程方面下足功夫,只满足人才的理论知识,还要借助于企业、科研单位的教育力量,满足人才的实践能力,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但从目前来看,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仍倾向于理论知识教授,缺乏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经济发展及科技研究这三方面的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使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当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效提升,便于今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另外,地方应用型高校兼具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但二者并不是高校最终目的,教育最终归宿是育人、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于学生就业,服务于企业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始终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地域经济发展为育人目标。要想快速达成目标,则需要强化复合型人才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使命。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定离不开企业、学校以及研究单位三方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2]。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

(一)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传统单一

站在实际角度来看,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过去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三方主体互动合作深度不够,仅停留在浅表层面。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各方主体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能够紧密融合。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当地区域内部企业之间展开产学研合作交流,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物质、人才、信息等多方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优化三方主体资源。但目前来讲,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资源并未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整合与配置,使彼此之间的合作形式停留在浅表层面,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企业未形成较为长期的合作动力,导致合作模式相对传统且单一,这就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产学研人才培养缺乏实践积极性

因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注重理论知识教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与现代技术发展需求不符,导致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况脱节,课程内容也没能跟紧时代发展脚步而开设,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这种无法满足于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成长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各企业的岗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将会耗费大量时间对人才进行重新打造。此外,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合作的中小型企业或刚起步的为企业,多数都是希望通过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获取相应的利益,当企业自身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时间环境时,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将会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内部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产学研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于企业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这些群体在产学研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长期性的保障机制,所以很难长期坚持产学研融合工作,其积极性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流逝[3]。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跟紧当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始终坚持将地方经济发展及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本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从而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然而,站在实际角度来看,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现阶段市场发展需求,跟不上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对此,这就需要高校积极主动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参与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调整以及课程体系完善建设过程之中。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些特色课程决定着其实践性与应用性,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相互结合,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对接工作,立足于企业发展需求;调动相关行业科研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彰显特色教育价值,实现个性化发展[4]。

(二)搭建完善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可通过理论知识基础强化实践能力,以实践教学活动巩固理论知识基础,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内化、吸收理论知识。这就足以说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校方要对现代教育理念展开深入思考、研究,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始终遵循理论实践相互结合、重基础、高效率、强质量、助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创新性与实践性教育原则,以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院校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成长与发展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仅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相关企业发展需求,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还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必定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更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有着时代前沿的技术手段、装备及经营管理方式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学生最佳的实训基地,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体验感,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校外实训基地对接校内实习生,可在基地中展开顶岗实习与教学实训活动,解决人才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校教师也可积极参企业的研发与生产管理,真正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从而壮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来说,要为学生提供工学融合实习实训平台,使其能够尽早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而培训基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保障,校方和企业双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各方面资源,共同完成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校方还要依托于企业、事业单位在校外建立起完善的实训基地,可向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科研平台,在这些产学研融合平台中,学生能够获得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帮助。顶岗实习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可将部分教学内容在企业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研发需求,逐步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掌握引领时代前沿的各项技术,以及研发工作的关键核心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5]。

(三)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共享互利制度

如果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共享互利的保障制度,那么无论质量多高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都只是形同摆设,过于表面形式,难以实施长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新时代社会环境下,企业具备各种先进的技术,在现代技术方面有着一定的主导权,相比之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具备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科研单位则有着过于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水平,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方主体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相互协同合作,切实做到取长补短,优化育人成果,推动社会产业纵横发展,促进现阶段新兴与新生产业升级转型,从而有效提升各企业技术水平、能力,使科技成果运用范围逐步扩大化,进一步实现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三方主体的互惠互利。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基础在于学生本身,其长期且有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是高质量人才融合共享。通过专家常驻、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内部适用于学生的实践知识、高校内部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单位的创新性知识相互融合,以此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总的来说,互利共享是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三方主体的基础保障,更是基于产学研教育理念下,三方主体之间建立长久性、稳定性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在技术、人才、成果以及资源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可妥善解决当代社会地方应用型高校和科研单位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缺乏相应的研发能力等问题。将三方主体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利益最大化、责任相互统一,使专业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创新引导等各方面形成相对完善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三方才能各取所需,共同获得利益,调动企业、科研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联动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三方教育主体,构建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为国家、社会未来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陈淑扬,杨旻.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大学,2023(10):92-95.

[2]吴国玺,郑直,刘培蕾.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教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基于X大学OPCE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5):116-124.

[3]周记国,王桂花,刘俊成,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36(02):63-68+95.

[4]刘黎明,王建波.融合教学、实践与创新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3):91-93.

[5]钱玉霞.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究——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66-67.

作者简介

韦微(1984.06-)女,壮族,广西融安县,桂林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班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