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碳目标下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根植路径研究

张妍
  
卷宗
2024年11期
东北电力大学

摘要: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与之承接的“低碳生活”模式迅速成为新潮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并构建大学生在思政方面“低碳”理念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路径,使之将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理念贯穿学习、生活当中,助推国家绿色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低碳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双碳”理念提出后,低碳生活迅速成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力量,高校在对其开展生态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和特点。在国家下发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中,更是主要强调了“要以创造性、与时俱进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在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把握规律性方面落实狠功夫。”因此可以发现,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弘扬主旋律,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是重要主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以及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将“低碳”理念在生活方式和思政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对于“双碳”目标下相关“低碳”理念的传播,这不仅仅是当代高校的职责所在,更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深远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理应走在“低碳”生活前列,通过大学生乡村振兴战略参与引航、科创实践启航、志愿服务团队护航,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效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全体学生中根植“低碳发展”理念,厚植家校、家国情怀,引导提升学生致力乡村振兴及国家新能源发展研究的行动自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立足大学生群体,全面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教育,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探索“低碳生活”理念教育的路径及其现实意义,是一个重要且前沿的研究问题。

二、将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各种能源的过度消耗,我国开始重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首要任务。高校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教育方式转变,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

1.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

“双碳”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绿色低碳理念的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是贯彻落实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将“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理念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坚定要坚持建立现代化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紧密的结合了时代,创造性的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契机,同时主动融入低碳理念,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时代的需求,在为思政工作本身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真切的增强了思政工作的管理水平。

2.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要贯彻落实在教育事业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低碳理念不仅仅是高校大学生需要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低碳理念的发展伴随着对相关低碳行业人才的需求,而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参与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新人,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必然选择

在思政工作中思政课作为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及主战场,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理念是我们目前甚至是未来思政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以往对于生态环境的忽视等相关缘由,绿色的低碳教育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宣传的重点内容,并且处于短缺的状态。关于在思政教育中,绿色低碳理念长期被忽视的现状理应进行改变。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要顺势而为,不断的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丰富、改革和创新,无论是在思政课教育内容上的丰富还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亦或者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进行创新,从多层次多方面入手,在不影响原有教学秩序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绿色低碳理念环保的教学,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能够从自身出发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高校低碳理念路径研究

绿色低碳理念的提出是在教育过程中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次进步,高校对于大学生绿色低碳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低碳生活的理念,其中包括绿色低碳生活的认知教育、行为教育、情感教育等,使其转化为习惯性的低碳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最终目标。

1.引入思政课堂增强理念认知

思政课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掘其中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在思政课的体系中将低碳理念融入进去,开设低碳理念的相关课程,利用思政课堂、新生入学教育等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生态观念;同时通过多次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系列学术讲座和培训,开展相关的学科竞赛、主题论坛、参观调研等活动,将绿色低碳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除了在思政课中融入低碳理念外,在专业课的设计中也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融入相关低碳知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及未来就业中自发的使用低碳技能,持有低碳理念,从而助推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

2.以实践为蓝本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活动

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实践活动如组织开展假期返乡实践、社会调研、模拟创业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形成研究和实践成果。并且学校及学院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可以通过参观、调研、实习、三下乡志愿服务的形式组织学生走进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实际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实践。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依托低碳示范区、节能环保企业等平台和机构建立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调研对象、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实现大学生从学习绿色低碳发展知识到投身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可聘请相关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科学技术人员担任大学生绿色低碳实践导师或就业导师,定期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提供科研、职业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优势资源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同时积极在校园内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主题校园活动,将绿色低碳与优秀班级、优秀宿舍的评比有机结合,向学生推广节约资源能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加大校园宣传力度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德育教育要依靠学校全体教师的力量进行齐抓共管,从而形成合力,在对大学生的绿色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成为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示范,在校园中,教师要树立良好榜样作用践行低碳生活。同时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特点,选取校园内部宣传口及突破口,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各种载体,逐步推进低碳、零碳建设。学校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可以在相应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对学生开展低碳理念方面的宣传教育,举办主题党团活动等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校园广播电台、学生组织可以开设专题栏目进行活动宣传及报道,增加学生接触低碳信息的可能性,从而在校园内大力营造绿色低碳生活的氛围。

四、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思政教育的总结与展望

在“双碳”目标下,高校对学生展开绿色低碳教育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未来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文明素养的重要平台,将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绿色发展观念,通过对低碳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环境及绿色发展意识,传输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明理念,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生态观和发展观,倡导了我国节约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在思想层面引导高校学生更注重对于低碳节能及环境保护的培养,形成共同的绿色低碳理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关于促进大学生在低碳教育上的有效途径也会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明.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5):95-98.

[2]朱宏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J].企业管理,2021(09):6-9.

作者简介:张妍(1995.0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