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精准排查国有企业廉洁风险点 筑牢廉洁从业“防火墙”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体不仅要面临安全生产的风险、经济运营的风险、财务资金风险等,还要面临廉洁从业的风险。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廉洁从业问题始终都是与国有企业发展相生相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廉洁风险点;廉洁从业
在国有企业开展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目的是要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工作机制,把腐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做到提前预防、“抓早抓小”。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员工思想教育,推动防控体系建设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管理,提高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精益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排查国有企业廉洁风险点
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单位对业务风险和廉洁风险认识不到位,分辨不清晰,有将业务风险等同于廉洁风险的情况。比如:某公司财务方面廉洁风险点提到要严格落实数据报送复核制度,对于企业的数据报送,实行专人填报,专人复核的做法,确保数据报送及时、准确。这个就是典型的把业务风险当作廉洁风险,数据报送出现了问题,是工作能力问题,最多是工作作风问题,因为在犯错过程中,他并没有获取权利利益和主观上故意犯错的的考虑。
我们在查找廉洁风险点上要注重以下问题。一是权力利益。任何廉洁问题可以定性为权力与利益的交换,当然这个利益不只指金钱还包括礼品、吃喝、服务等一切有关的东西。围绕权力运行去排查,围绕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去排查,针对工作过程和内容。
二是按照 “ 全面、细致、筛选、提炼 ”的要求,坚持“ 谁行使、谁梳理,谁负责、谁审核 ”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查,理清个人岗位职责和权力,列出权力名称。
三是深化权力辨识分类排查风险。从岗位、部门、单位三个层面排查廉洁风险点,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实行重点监督、重点管理、重点防控。具体内容是:
1.查找岗位风险。对照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等,重点分析并查找出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2.查找部门风险。针对人、财、物、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对照职责定位等情况,分别查找出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3.查找单位风险。重点查找领导班子在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严守党的“六大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 “两个责任”等方面容易产生的风险,以及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
4.评估风险等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腐败行为发生的几率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定期对廉洁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合理确定等级,明确风险分类和典型风险事项。一般情况下分为 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一般风险三个等级。
重大风险为发生几率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有可能构成犯罪的风险; 重要风险为发生几率较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损害后果,有可能受到党政纪处分的风险;一般风险为发生几率较小,或者一旦发生有可能受到组织处理的风险。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廉洁风险防控措施
针对廉洁风险点做好风险防控。对排查出来的廉洁风险点,要综合审定,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要根据不同等级的廉洁风险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特别要突出高危风险的防控,加大源头防范的力度,把廉洁风险防控内嵌到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使权力制衡、过程监控原则和廉洁从业规定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推动形成权力结构制约、业务牵制、关键岗位不相容、责权利对等的权力结构。要强化职能部门的业务监管,聚焦问题导向,把职能监管融入岗位、融入业务、融入管理,切实负起业务领域管和治的责任,防范廉洁风险。做好相关评审记录,并在一定范围公示廉洁风险点和防控措施。
1.实施预警处置。对可能发生廉洁风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廉洁谈话方式,开展批评教育、提醒谈话、建议组织处理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于违纪违法人员,公司纪委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2.坚持动态管理。要因地制宜,深入分析研判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单位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要进行风险比对,重点关注本年度风险点的增减情况,进一步明确堵塞了哪些漏洞、解决了哪些问题、完善了哪些制度, 力戒走形式,着力解决“防控”与“业务”两张皮和“雨过地皮湿”等问题,确保活动落地见效。
3.分级明确责任。单位主管领导要把开展廉洁风险点查找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领导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单位纪检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职能部门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
4.聚焦重点岗位管控主要风险。单位主管领导要深刻认识抓好领导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经营承揽、干部选拔任用、主体责任清单落实不力等严重风险排查。对严重风险,要采取多种措施,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层面,制定具体可行的防控措施。
国有企业关键岗位指的是国企中拥有重要权力和重要资源的审批、评审、安排、分配、调控的领导岗位和有直接初始业务主办权的岗位,如企业负责人、分管某些重要业务的副职领导、重要职能部门的领导、重要事项的业务主办人等。由于岗位关键,往往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腐败攻击目标,致使这些岗位处于廉洁风险的高危区。加强关键岗位廉洁风险问题的思考研究,探索致险因素、致险途径和防范对策,对于有效防范和降低廉洁风险,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推行岗位轮换制度
国有企业应当制定经营管理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制度,将国有企业财务、招商、运营、工程建设等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进行岗位轮岗,为进一步落实岗位廉洁风险防范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营管理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轮换制度,是指企业对经营管理部门涉及有利益关联的关键性、敏感性岗位实施的有计划性轮换员工。此制度是为了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和长效预防机制,防范廉洁风险。
结合重点岗位在岗人员上岗时间以及人才培养等条件,岗位轮岗采取“部门之间”、“部门内部”进行轮换或调整为主要形式。轮岗制将每年根据人员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先由部门制订当年度人员轮岗计划,提出轮岗对象及去向交人力资源部;然后人力资源部负责汇总部门轮岗计划,提出轮岗实施方案,并征求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意见,最后将轮岗实施方案提交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经营管理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制度,不仅有效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打破由于长时间在同一岗位、同一工作领域而可能形成的利益纽带,具有防止不正之风发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使职工不同岗位之间得到交流,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新的管理办法、好的工作经验,达到了扩展知识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