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下的“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设计

余佳雯
  
卷宗
2024年15期
兰州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聚焦成都的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旨在通过对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进行总体特征的归纳总结,依托其数千年的文化生命力为城市形象赋能,从而改变城市文化缺乏地域特征以及“千城一面”的问题。通过对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元素进行视觉表现的创新尝试,加以运用于成都地域文化元素的可视化视觉展现之上,从而形成以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为基础的成都文创产品设计的策略设想,挖掘成都市内在的文化魅力,依托成都的地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创产品。将成都的城市文创产品从单一的审美需求转向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需求,并实现宣传和发扬三星堆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城市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一、三星堆文化概述

(一)三星堆文化的由来及发展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镇,三星堆文化是由夏人的一支从黄河中游经陕西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是一种特征鲜明的青铜文化,更是一种古代文明,它不仅包含了庞大的青铜器群,同时也反映着古代城市文明、文字符号以及古代的礼仪建筑文明等。它于1933年被正式命名,并在1980年、1981年之后的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不断地得到完善,三星堆的文化内涵也因此更加丰富。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品种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由此与同时期的其他青铜器有着一定的区别,不仅数量庞大、地域特征鲜明,而且三星堆文化也是成都平原由此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之一。

(二)三星堆文化中青铜人面像的特征

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艺术具有造型丰富的显著特征,而殷商和西周初期的青铜艺术则以动物纹样为主,故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时期的青铜艺术有着显著的不同。由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物造型众多,包括着全身像、面像、头像、肢体残件等,塑造的艺术手法也丰富多样,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三千五百余年前的人物造型艺术。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在对于人物面像处理时几乎保持一致,所有的人面像呈现出“程式化”“抽象化”“符号化”的特征,大多以方形面部长宽额头、刀锋般的上吊眉毛、突出的硕大杏眼、直挺且带有弯弓的鼻子、颧骨处连接的八字线条、紧闭而大阔的嘴巴、挺立且镶满云雷纹样的耳朵为基础造型而这种设计并不是源自于当时人们的真实面貌,而是为了宗教仪式所作的面具符号,反映着神权主导社会下的宗教文化,由此符号化、程式化是其主要特征。

虽然五官的造型特征大体一致,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还是各不相同,将其可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造型类型:叶片瞽目型、柱形凸目型、双目圆睁型。

叶片瞽目型,为最常见的青铜人面像造型,其眼型呈现眼角向上的叶片形态,眼部向外凸起,面部线条分明,眼框下方有自中部向下凸起的弧线,使眼睛呈现出向下俯瞰的状态,呈倒八状的刀锋眉,蒜头鼻,嘴角拉长至面部两侧,鼻翼至颧骨之间连接一条向下的弧线,五官棱角分明。

柱形凸目型,眼部斜长,眼球呈向斜外突出的柱状体,双耳延长展开,眉毛呈倒八上挑,鼻翼向上卷曲,嘴角延长至耳根微微上扬,形似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双目圆睁型,充分展现了三星堆青铜人面像造型设计中夸张的艺术手法,柱状突出的眼珠是一种艺术夸张的诠释,是当时人们对于炯炯目光的夸张表现。

双目圆睁型,整体呈现出浅浮雕、图案化的造型方式,相较于前面所述的两种人面像,双目圆睁型呈现出更为扁平的特征,造型形似夔龙向两侧展开,龙尾向上卷,眼球近似圆形,长眉连接鼻翼延展至龙尾,嘴角向外阔,运用平面的图案非常直接地表现出古蜀人民的精神符号。

(三)三星堆文化中青铜人面像的文化内涵

这些青铜人面像的造型特征和装饰形态都是对于古蜀人宗教观念和时代审美的再现,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意义。不同学者对于青铜人面像的造型特征做出了相应的推断,施劲松在《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青铜人像表现的是古蜀人的祖先崇拜,学者范小平在《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像研究》中提到,可以从古蜀社会的民俗活动以及部分由“古之巫书”记载的史料分析得到,具有纵目特征的青铜人面像其艺术语言与文化意义是对于具有眼球外凸特征的古蜀种族图腾的崇拜,而这些图腾代表着古蜀神话中的烛龙、蚕丛等神、族始和先王,根据《山海经》中对于烛龙的记载可以将青铜人面像的造型认为是来源自于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种种可能都基于认为青铜人面像再现着当时的祭祀活动与象征着古蜀人的神明崇拜。

二、“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成都又称蓉城,古蜀文明在诞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古蜀文明更是赋予成都这个城市独有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情怀。市面上存在的用于宣传成都的文创产品大多还保持在审美需求层面,缺乏文化支撑导致文创产品的价值具有局限性,达不到人们现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很难吸引消费者为其买单。三星堆是目前西南地区范围最大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课题将三星堆文明运用于成都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就是在为成都城市文创的创作寻找文化支撑,三星堆青铜人面作为数千年前的无疑对于丰富城市视觉形象、宣传城市人文个性大有助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丰富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创产品一方面展现着城市独特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彰显着城市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风貌,实现促进成都城市文化发展、提升成都城市魅力的目的。

(一)“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

关于“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想,成都城市文创的整体设计应该从成都城市文化挖掘、创意产品设计两个方向开展。

笔者第一步将优先提取成都市现有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视觉图形的图案化设计,从城市的整体文脉发展来看,要对城市抽象和无形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具体表达,无形的文化加以具象表现。同时也要对具象的有形的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并实现视觉符号的提取与再设计。

第二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IP形象,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中提取青铜人的视觉形象进行视觉设计,并将其融入成都地域文化的视觉体系之,依托三星堆文化将成都城市文创从单一的审美需求转向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需求,以三星堆文化为主要文化支撑,辅以其他的城市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设计相依赖,形成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创产品。根据相同面部特征将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划分为三种不同的造型类型:叶片瞽目型、柱形凸目型、双目圆睁型。根据笔者前文所归纳总结的三种典型类型人面像的特征进行相应的IP形象视觉转换,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人IP。

第三步构建“蓉城有礼”文创品牌,规范品牌logo、视觉系统等,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二)“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

(1)“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标志设计

“蓉城有礼”文创品牌的标志设计植根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的造型特点,提取了青铜尖锐的峰角,以云雷纹样在文字笔画的落笔处和交叉点加以变形,并以芙蓉花朵的意象形态组成外框,呈现出传统的中国风。在标志和文字的设计实践里,充分融入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特征。

(2)“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基础图形设计

笔者在众多城市元素中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城市元素,将其再创造成为可视化的视觉语言,同时考虑到抽象和具象的结合,选取具有具象载体的成都可口美食与需要感知的抽象文化元素结合构成可观性视觉文化元素。在色彩的选取上,考虑到成都人民热情、火热,成都饮食火辣,故将作品的基调定位橙红色,以彰显成都热情似火的城市性格。

(3)“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延伸图形设计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创造的初衷是作为祭祀用的面具,作为面具脸谱的一种无论是其存在的意义还是符号化的艺术形式都与成都传统的川剧变脸有着一定的相似,笔者由此将三星堆青铜人面像与川剧变脸相结合,成都作为三国时期的蜀国,孕育了深厚的三国文化,所以在设计上笔者将川剧脸谱聚焦于三国中的代表人物,选取了不同色彩和性格的脸谱,将三国人物在川剧变脸中的脸谱化形式与青铜人面像相结合,提取共有的艺术特征,提炼、解构、重组符号元素,将青铜人面像的杏眼、长嘴、刀眉、连接鼻侧的颧骨和川剧脸谱表现人物性格的色彩,这些基本特征予以保留,对川剧脸谱中图案与青铜人面像的基本特征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脸谱化图形,并运用点线面组成几何图形,对于新的人面形象进行现代设计语言的装饰。在实践中探索成都各地域文化之间的潜在关系,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相互转译。“青铜人变脸”让无论是三星堆文化还是川剧文化都更具趣味性,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成都城市文创的可玩性和互动性,让更多人产生购买兴趣,从而实现宣传城市形象、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

(4)“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IP形象设计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能够充分彰显成都文化的独特和内涵,然而如何使这种历史悠长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则需要将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只有使文化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够削减三星堆文化的距离感,让三星堆文化变得更加亲切,更易于人们的了解和接近。所以笔者欲让三星堆“人物”进入到成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打造青铜人面像IP。IP就是知识产权,它是一种将产品与文化相联系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能够形成辨识度高、关注度强的优势[21],在文创设计中IP形象的设计能够使文创品牌更加鲜活。在“蓉城有礼”文创产品的构建中,笔者聚焦成都的三星堆文化,提取了兼具深厚的文化与特征鲜明的三星堆青铜人面像,以此造型进行设计创作“蓉小青”“蓉小铜”。“蓉小青”身穿戏服,爱好擅长表演川剧变脸,“蓉小铜”身抱麻将,爱好打麻将。

(5)“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插画设计

“蓉城有礼”城市文创产品的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将归纳的两种具有典型特征的青铜人面像进行再创造,将青铜人面像分别与成都的生活、文化活动相结合,赋予“蓉小青”“蓉小铜”这两个IP形象人物个性,笔者将IP人物融入到成都市的日常生活之中,让青铜人能够演绎川剧变脸,能够品尝成都的美食“担担面”,能够化身可爱的熊猫,能够一起打麻将,赋予城市文创故事情节,这样的结合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加亲民,并结合插画的表达,将其置身于成都的各种建筑和文化之间,让悠远历史更加亲切,让城市文化更加生动和具体,从而产生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唤起当地人对于这座城市的一些回忆,使成都文物活起来、成都文创动起来,成都文化传播起来。

(6)“蓉城有礼”城市文创的衍生产品设计

在“蓉城有礼”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上,充分运用根据成都地域文化设计出的标志、IP形象、基础图形、衍生图形、插画,以此形成完整的文创体系,通过整体图案的运用以及部分图形元素截取,分别运用于较受欢迎的产品之中。

结论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同质化的现象引起大众对于地域文化的关注,本文以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文创发展的可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利用符合时代语境的设计手段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和传递,通过分析文创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强调文化底蕴对于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以特有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创意的切入点,研究三星堆青铜人面像文化之于成都地域文化发展的意义,总结成都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以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的将其融入到城市文创品牌的设计之中,对于城市文创进行IP形象、标志设计、视觉元素、文化衍生、插画等多个方向进行研究设想,以不同的角度对于成都的视觉形象、地域内涵进行解析,旨在设计出受大众喜爱又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创产品,让大众从成都文创产品中感受到成都的故事、人文、生活、美食、美景,从而实现提升城市形象、发展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实现城市文创从单一的审美需求向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楠.城市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琚韵冉.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0.

[3]钱紫华,闫小培.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城市等相关概念辨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02):95-101+84.

[4]郁波.符号学视域下宁波城市文创产品浅析与设计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04):71-75.

[5]施劲松.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J].四川文物,2017(04):39-43.

[6]向桃初.三星堆文化的形成与夏人西迁[J].江汉考古,2005(01):60-67.

[7]林壹.三星堆文化发展脉络[J].大自然探索,2021(07):15-19.

[8]林向.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0(03):31-38.

[9]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03):11-35.

[10]三星堆青铜器的审美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肖颖喆,朱和平.三星堆青铜人物塑造中眼睛造型探析[J].美与时代,2006(03):53-55.

作者简介:余佳雯(2000.3-)女,汉,湖南,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