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年轻化”推广方式

徐云琦 石俊佳 冯颖
  
卷宗
2024年15期
贵州师范学院

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梅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黄梅戏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关注度不高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媒体时代为黄梅戏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媒介,地方剧种中的黄梅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年轻人占据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主流位置,因此,探索黄梅戏“年轻化”创新与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以推进黄梅戏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黄梅戏;年轻化;新时代;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42234313)

一、黄梅戏的文化价值及推广意义

1.文化价值

历史和文化传承。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它的表演形式、音乐、唱腔、服饰等方面都充满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此外,黄梅戏也是一种宣传美德、教育人民的形式,传递了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社会价值观,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2.推广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再加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还能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等优势。

二、黄梅戏国内发展研究

1.发展背景

近年来,影视剧、多媒体和各种精神产品的激增,人们对戏曲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其兴趣已着重于“精”、“新”二字。现代文明的提高加上国际文艺的启迪交流,人们在思想上对创新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物质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因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开始逐渐追求精神享受,尤其是年轻人对黄梅戏的关注不高,且多元化的媒体时代为黄梅戏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年轻人占据了文艺传播的主流位置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剧种中的黄梅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黄梅戏“年轻化”创新与发展之路,为了推进黄梅戏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黄梅戏传承落实到年轻一代人。

2.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12月22日,《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经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目前全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

三、黄梅戏年轻化的现状分析

1.黄梅戏领军人和新秀力量断层,观众老年化严重

年轻人更多倾向于可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工作,参加剧团的积极性不高。参加剧团的年轻演员是否刻苦训练、深得黄梅戏精髓,仍有待考察。可以说,黄梅戏即将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黄梅戏发展未能紧跟潮流致使观众断层,黄梅戏市场化不足,缺少系统完备的商业规划。

2.年轻人群体对黄梅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关注度低

年轻人很少接受到黄梅戏的文化熏陶,缺乏对黄梅戏的兴趣,传统戏曲缺乏创新,剧本不新颖,再加上在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黄梅戏发展前景显得更加低迷,导致黄梅戏的发展停滞不前。

四、黄梅戏年轻化的传播新路径

1.黄梅戏剧本的创新

黄梅戏要想更加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大对黄梅戏剧本的创新,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符合大众口味的黄梅戏剧本,流派流派,只有在“流”中才能形成新“派”,只有在“流”中求新求变,发展自己的剧种网。改变黄梅戏的传统曲目,使大众觉得黄梅戏跟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新剧本才能取代经典,令黄梅戏跟上时代的进步,不跟新时代脱节。

2.社交媒体媒介推广

当前新媒体已经深度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并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戏曲的传播与普及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尤其是疫情以来剧场演出受到严重影响,意外地拉近了戏曲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等活动,全国各地多家戏曲院团都开展线上演出活动,许多戏曲演员运用抖音直播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自己表演的短视频,获得了广泛的受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3.塑造“Q”版黄梅戏角色

以“盲盒”的形式让年轻人注意到黄梅戏文化。传统戏曲的魅力也是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盲盒”文化。

4.“戏曲+”模式活动推广

20世纪初随着“戏曲+电影”的拍摄,戏曲就已经开始了跨界的尝试。戏曲“跨界”意味着从不同程度打破戏曲自身艺术门类的边界,把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从戏曲框架中剥离出来,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因子进行混搭、叠加乃至深度融合,使戏曲艺术形态的外延得以拓展,实现戏曲艺术的“另类”创新。如“戏曲+摇滚/说唱/游戏/直播/电影/电视剧/动漫/表演/旅游”等,戏曲与多种文化之间进行融合,创新更多出吸引年轻人的点来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刚.深沉的关注——安徽大学中文系八四级部分同学关于黄梅戏的现状、未来及发展途径问题讨论综述[J].黄梅戏艺术,1987(02):55-58.

[2]周春阳.黄梅戏抒情风格的形成及其意义[J].黄梅戏艺术,2000(03):5-7.

[3]何玉冰.笑看黄梅闹新春——黄梅戏贺岁电视剧《鸳鸯配》的前思后想[J].当代电视,2000(S8):113.

[4]春光.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台湾[J].黄梅戏艺术,2001(02):29-30.

[5]江龙生.黄梅戏舞台方言及其衍变[J].黄梅戏艺术,2001(03):28.

[6]重阳.矢志艺苑终不移──记黄梅戏新星石蔚华[J].黄梅戏艺术,2001(02):22-23.

[7]柏龙驹.因地制宜,开拓黄梅戏演出市场[J].黄梅戏艺术,2003(01):8-9.

指导老师:冯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