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场感与再融合:Z世代背景下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和趋势
摘要:Z世代背景下,高校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结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态势,与之形成合力。青少年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在UGC和新媒体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变量,实现了线上的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在场感和再融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和路径也由线下逐步转向线上,从而发展出了一套新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Z世代;思政教育;在场感;高校青少年
一、问题的提出:Z世代、数字化交互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促进下,网络已经嵌合到每个国家、社会和群体之中,同时也对当下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媒介、通讯设备和社交媒体。同时,数字化交互为高校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截止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1]。而早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2]网络交互的实践是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所不可避免的逻辑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结合互联网,从当今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寻求合理性、建构性的路径解释。
二、Z世代背景下的高校青少年思政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一是聚焦于思政教育的功能性和实效性研究,例如强调在资源整合视角下和科学理论下强化对学生的引领。[3][4]二是聚焦于思政教育落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挑战及其解决办法,课程思政的隐形作用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发挥主动性,强调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5]高等教育如何能够形成合力,实现三全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联动是其重点和难点。[6]三是聚焦于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和制度构建,强调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上的优越性。[7]
当前国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建构性宏观作用。甚少有研究关注到在数字网络影响下思政教育的推动情况,特别是青少年如何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建设的过程当中。
三、缘何可能:Z世代背景下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机制
(一)共域与耦合:缺场交往下的青少年对思政教育的认同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面临的重点是实现青少年对思政教育的认同。认同首先是关乎于自我认识的问题,自我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我”借由与他人的互动,再逐渐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8]对思政教育体系的认同感,代表了青少年对其所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意识。
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利益的驱使下,个体借助缺场交往在网络空间中逐渐集聚,从而达致广泛的社会认同。其次,认同所聚焦的是群体,而非个体。这就在无形中更加强调了现阶段在Z世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缺场交往的参与者通过网络文字、图像和视觉文化,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观点,形成共同经验。引起情感共鸣的群体网络事件往往能够激起集体兴奋,进一步调动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注意力资源对现实产生影响。
(二)UGC与新媒体: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
进入到Z世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离不开UGC赛道形成的集群效应。UGC使得思政教育鲜活化和自主化,文化再生产的持续性维持青少年自主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运转,从而建立青少年的情感联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共享、共建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对青少年个体自我认同的重塑与高校思政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以思政工作室为首的意见领袖,能够将思政教育从抽象化走向具体化。新媒体通过分散式的窗口情景,使得个人可以快速的浏览就接受新鲜的资讯,现代人的自我体验在新媒体中更像是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多种探索和实践。
四、Z世代背景下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青少年处于认同培育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后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滋生了个体自我的焦虑和怀疑,因此,在重塑自我的路径中寻求关怀自身的实践是极其必要的。媒介使用很好地体现了网络生活的反身性,借助网络新媒介,个体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赋权,从而寻求合适的身份表达与认同,并融入到适当的平台和群体,实现群体认同。
综上所述,在Z世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无法脱离典型意义上的网络社会,高校以及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进行开展思政教育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缺场交往和网络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思政教育新时代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25-26.
[2]CNNIC.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1-2.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4]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6]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7]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8]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包凡一,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8-119.
作者简介
邱相奎(1996.8-)男,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学位,江苏大学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互联网文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