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流行语“显眼包”探析

戴雨欣
  
卷宗
2024年16期
临沂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显眼包”是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的一个网络流行语,它由方言词“现眼包”衍生而来,主要用来形容性格或外在特征引人注目的人,以及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物。“显眼包”之类流行语的使用符合当下社会现状,满足年轻人心理需求,但同时也给语文教学和现代汉语规范使用造成一定冲击。

关键词:显眼包;网络流行语;流行动因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网络流行语作为在线文化教学资源的探索”的结项成果,项目编号:X202310452455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值得探究。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显眼包”赫然在列。“显眼包”最初来源于某主播的随口一说,后逐渐流行于网络,其内涵也更加丰富。目前学界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角度多从整体出发,探究其流行动因、社会影响、语言学价值等,虽有不少个例研究,但目前对于“显眼包”没有较为细致的研究。

一、“显眼包”的起源与发展

(一)“显眼包”来源于方言

“显眼包”来源于方言,在合肥、河南等地区广泛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显眼包”虽来源于方言,但也有所区别,在方言当中应该为“现眼包”,取自“丢人现眼”中的“现眼”二字。“显眼包”一词能够广泛传播,并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离不开某平台主播。主播在一次直播中问观众“我是不是个现眼包”,将“现眼包”一词带入网络。在方言当中,“现眼包”的对象以及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比较单一,多用来形容人,且含有贬义色彩,如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吵大闹要求别人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就可以说“他真是个现眼包”。

(二)“显眼包”流行于网络

“现眼包”在新浪微博中最早出现于2019年的11月,最早只局限于该主播的粉丝使用。后逐渐流行被大众网民所使用,字形有所改变,表达的含义也有所变化。“显眼包”除延用“现眼包”“丢人现眼”的贬义含义之外,还新增褒义含义,且在使用时多数使用其褒义的含义。“显眼包”的使用领域比较广,主要用来形容娱乐明星用搞笑、夸张的言行来彰显个性、逗笑取乐。如“娱乐圈四大显眼包”。另外“显眼包”除用来形容人之外,还可以用来形容动物、文物等。

二、“显眼包”的动态分析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的动态分析理论中提出两个三角理论,即“表—里—值”三角和“古—方—普”三角。在进行“古—方—普”三角的论述时,邢福义先生提到“普通话也就是现代汉语共同语里的一个语法事实,可以在方言或古代近代汉语里找到印证材料。”[1]

(一)“显眼包”的以方证普

“显眼包”一词来源于合肥、河南一带的方言,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显眼包”一词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语表形式是不同的,方言中为“现眼包”,普通话中为“显眼包”。但在其发展早期,并不是以“显眼包”的字形呈现的,而是“现眼包”。从地域方言中的“现眼包”衍生成网络语言中的“显眼包”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大部分地域方言是口耳相传,除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外,很少会有人去考究地域方言语音所对应的字形,这也就会导致混淆地域方言中的字形。其次从使用频率来看,“显眼”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明显高于“现眼”,而网民在第一次输入“xianyanbao”的拼音时,根据大数据算法会以“显眼”+“包”的形式出现。这也就导致在后期“显眼包”的使用频率高于“现眼包”。最后,随着“现眼包”进入网络世界,并被广泛使用,其表达的意义也有所变化,新增褒义的含义,在这时仅表示贬义的“现眼”二字就不再适合充当其字形。

(1)他今年三十好几了还没工作,全靠家里老人养着,真是个现眼包。

例(1)为方言中的例子,句子大意为已到而立之年,但仍需靠家里老人才能生活,可真是丢人现眼。而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显眼包”虽然也有“丢人现眼”的含义,但使用频率并不高,主要使用新增的褒义的含义。

(2)新生群里的“显眼包”。(新浪网2023.08.24)

(3)撒贝宁的显眼包气质根本藏不住。(央视新闻2023.12.30)

(4)机器狗成亚运“显眼包”。(南方日报2023.10.02)

例(2)、例(3)和例(4)均为普通话中的例子,其中例(2)中的“显眼包”使用的是其贬义的含义,指的是新生群中,过于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例(3)中的“显眼包”则是既有贬义色彩,又有褒义色彩,指的是撒贝宁的言行较他人而言更为搞笑、夸张,虽仍有“丢人现眼”的含义,但已被弱化,聚焦在他能通过夸张的言行为观众看客营造欢乐的气氛。例(4)中的“显眼包”则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旨在表现亚运会中出现的机器狗让人眼前一亮。

(二)“显眼包”的以古证今

(1)“显”

“显,头明饰也”[2],“显”为会意字,今字从页,与人头关联,本义为头上的装饰品,后“显”字词性范围扩大。“显”做形容词时,有“明显”的意思,如“显,见也”[3]。“显”做动词时,有“表现、表露”之意,如“此是亡灵未泯,故来显应”[4]。

(2)“眼”

“目也,从目艮声”[2],“眼”为形声字,其本义为眼珠,“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5]。后又引申出眼睛、眼力、耳目等词义。

(3)“包”

“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2]。包为会意字,“勹”为本字,本义为“裹”。“包”做动词时常用的词义有四个:用纸、布等裹东西,“野有死麕,白茅包之”[6];包含,“皆包在诸谷中”[7]包围,“河水分流,包山而过”[5]。“包”做名词时,有六种含义:装东西的袋子,如书包;包裹起来的东西,如药包;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一种带馅的食物,如菜包;用毡制成的圆顶帐篷,如蒙古包;还能用作姓氏。另外“包”还可以当量词来使用,如“五官掾献橘数包”[8]。从古代汉语中似乎找不到“显眼包”中“包”字的含义,但是在方言中能够有相关的例证,如“哭包”、“憨包”、“大喊包”等,与“显眼包”中的“包”一样,都有“含有某种特质的人”的义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显眼包”不仅能够用来形容人,还可以用来形容事或物。因而“包”不仅是“有某种特质的人”的意思,还有“引人注目的东西”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显眼”的释义为“明显而容易被发现,引人注目”,取自古代汉语中“显”字的形容词词义“明显”,“眼”的引申义“眼睛”,即为“引人注目的、能够抓住别人的眼球”。通过“古—方—普”大三角的论证,基本可以确定“显眼包”的大概释义——外在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

三、“显眼包”流行的动因

(一)构词基础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9]何自然认为模因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一个新的语言信息,一般源于个人创造,有时甚至只是根据语境即兴发挥,但由于其有用,则被大众接受、使用,并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复制、传播速度的增加,便成为语言模因”。[10]“显眼包”为模因论中的模因表现型,“显眼包”是在“xx包”的构词基础上复制而来,在各地方言中亦有类似的词汇,如“大喊包”、“受气包”、“哭包”等等。“xx包”构词形式的使用有一定群众基础,当“显眼包”作为方言进入普通话时,网民不但没有对新词产生疑惑,还能够根据方言中的词汇类比探究,掌握“显眼包”的含义并熟练使用。

(二)社会因素

(1)文化交融

我国古代是以一个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强调尊卑秩序、重视同一团结。儒家学派中的“中庸”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代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庸”讲求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这使得在群体生活中,“不论是在意见还是行为上,传统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社会顺同倾向”[11]。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他人夸奖自己或邀请展示自我时,中国人下意识行为都是否认和拒绝。但西方国家讲究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追求自由平等,彰显个人价值。因而在交际中不会出现自贬的情况,而是大方接受、自信展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同时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打破文化交流的时空限制,使多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成为可能。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人主义”,彰显个人价值的内涵为当代年轻人所推崇,在社会交际中“中国人性格中内敛、谨慎的特变被逐渐弱化,个性、自我表现等特点则被强化”[12]。

(2)媒体推动

“显眼包”的流行,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大量使用。当下互联网发展较快,读者每天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因而一则新闻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有优质的内容,还需要有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的标题。“网络流行语成为年轻群体日常沟通交流的常用语,能够在新闻中合理引入热词,对吸引年轻群体有极大的益处”[13]。通过对当下主流媒体中“显眼包”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人民网、央视网和新华网中使用次数合计高达150余次,上述媒体使用“显眼包”的频率较高,媒体影响力也较大,进一步推动“显眼包”的流行。网络流行语一般是由网民创造,以短视频为载体广泛传播。“显眼包”行为成为新事物出现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网民的追捧。娱乐明星和短视频创作者在发现这一现状之后,发布大量以“显眼包”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来吸引流量,这也促进了“显眼包”在网络世界乃至现实世界的传播。

(三)心理因素

(1)压力释放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发展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由于其主要由网民创造并被网民广泛传播,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代社会心态和集体精神。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们被迫卷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段的人,都有各自的压力。网络世界相对多元开放,也就成了当代青年人释放压力,追求个性的一个良好空间。网络流行语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集体精神,如“躺平”,即是“现阶段年轻一代在戏谑中宣泄压力、反击现实的一种方式”。[11]“显眼包”的流行也正是如此。“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之下,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展示个性、追求快乐、释放压力”[14]这也给“显眼包”的流行提供了基础。

(2)求异从众

青年一代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追求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能够快速适应新事物;他们渴望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到关注和认可,通过非常规的语言表达能够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显眼包”这一陌生化的表达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使其迅速流行。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从众心理是其最好的体现,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若有人大肆宣扬、追捧,即便其余人对之并不了解也会争相学习、使用,来获得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感。

四、结论

“显眼包”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网络语言,《咬文嚼字》编辑部从语言的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出发,考量其时代性和生命力,将其评为“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显眼包”也有着网络流行语固有的弊病,大量的滥用不利于现代汉语的传播和发展。学生群体是是用网络流行语的主力军,但由于青少年仍处于价值观念建立时期,也缺乏信息筛选能力,直接接触未经处理的信息不利于青少年正向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语文教学工作。如何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1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4]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

[5](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20:833.

[6]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10]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108-114+160.

[11]王仕勇.我国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分析[J].探索,2016(06):172-178.

[12]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04):119-121+158.

[13]弓倩.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标题更加出新出彩[J].传媒,2022(14):33-35.

[14]陈曼娟,芜崧.谈网络热词“显(现)眼包”[J].语文教学之友,2024,43(03):47-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