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女汉子”现象
摘 要:近年来,“女汉子”一词由于其平民化、形象化的特征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它的使用和流行凸显了现代女性对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女汉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性别符号,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隐含着性别歧视的价值取向。我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女汉子”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成因,从而对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女汉子”;社会作用;自身作用;性别不平等
1 “女汉子”现象的发生、发展
“女汉子”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像男人的女人”。目前对“女汉子”尚无统一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其的解释是:是指个性豪爽、不拘小节、不怕吃苦的一类女生,缺少大众认为传统女性应当拥有的特质[1]。笔者认为,“女汉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貌特征、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体能像男人的女性,另一类是性格像男人的女性。无论是哪一类“女汉子”,都是别人眼中的“汉子”。“宁愿在男人堆里当女汉子,也不愿在女人堆里玩心机”是大多数“女汉子”的人生格言,她们心态客观,内心强大,不爱撒娇,性格大大咧咧,追求自我,不爱化妆,喜欢素颜,异性缘较好,可以和男生称兄道弟,并且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灯泡坏了自己换,遇到蟑螂自己打,在社交软件上秀着自己“肩能扛,手能挑”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讨厌别人说自己是“女汉子”,又乐于别人说她们是“女汉子”。总的来说,她们具备许多传统社会赋予男性身份的许多优质特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兴起的“女汉子”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女强人”、“铁娘子”、“假小子”的含义有所不同。“女强人”主要是指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成功女性,她们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性格比较强势,给男性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相比之下,“女汉子”更具有男女两性间的平等性[2]。虽然“铁娘子”和“女汉子”都具有独立自主的特征,但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产生在当代社会的“女汉子”更加尊重男女两性间的差异。“假小子”往往更加强调在外貌上倾向男性化,而“女汉子”在外表和性格上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征。
“女汉子”最早于何时出现已难以考证,但一般认为其广泛流行是从2013年开始的。2013年4月,模特兼主持人李艾在微博上发起了“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一时间,网络上涌现大量关于“女汉子”的图片、故事、话题。2014年,《整容日记》、《闺蜜》、《撒娇女人最好命》等电影中塑造的“女汉子”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影片的超高票房和口碑说明了社会大众对“女汉子”的追捧。在2015年的羊年春晚中,小品《喜乐街》以“女神和女汉子”的对比更是把“女汉子”推向了新的高潮,也成了整场晚会里不得不提的亮点。2016年3月上映的电影《女汉子真爱公式》也是票房大卖,引起了新一轮的“女汉子”热。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我国,“女汉子”现象不但没有递减的趋势,反而是以更加迅猛之势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 “女汉子”现象的成因
任何一种网络词语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使用揭示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现实,它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的变化,其原因也必须深入社会进行广泛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作用和女性自身作用两方面来探析“女汉子”现象的成因。
2.1 社会作用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传统仅仅局限于家庭领域到现代涉足于社会领域,社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社会分工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女性的言谈举止、服饰甚至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和束缚。由于社会分工模式比较简单、女性自身身体素质弱等原因,男性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远远大于女性,再加上传统社会技术不发达、社会分工不明确、不合理,女性很难在社会领域立足脚。
如今,社会分工模式已经从简单变为复杂,分工更加明确、细致,也不再以男性占优势的体力劳动为主导了,从而使得女性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进步空间。她们开始工作并且像男性一样在工作中果断勇敢,在生活中独立乐观。但是,所有这些改变被认为是男性所特有的,所以,她们也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女汉子”。
2、家庭教养模式的转变
家庭的教养环境和家庭的教育理念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重男轻女”的传统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使得有些家长过分宠溺、保护男孩,反而使得他们没有了男性的阳刚之气,而被忽略的女孩反倒有更多的保护欲,虽然女性的这种保护欲在那个社会里是不被允许的,但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并且,在我国传统的家庭里,一般都是以父系家族为中心的大家庭,母亲在家庭中是相夫教子的顺从角色,女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所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开明,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不在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男孩身上,也开始注重培养女孩独立、自强的气质了。夫妻关系的日益平等也使得女性在家庭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种平等的夫妻关系给子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也不再要求女孩文静听话,而是更多地关注她们自主、自信的性格了。
3、学校教育的性别平等化
社会开放、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女孩可以像男孩一样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在这种性别平等化的教育之下,女孩所特有的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使得她们在与男孩的学习竞争中取得暂时的优势,从而获得老师更多的赞赏和鼓励。这种鼓励和赞赏在激发女孩潜力的同时,也会不断强化她们的强势心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状下,女性也就变得越来越强悍。这些都为“女汉子”现象的快速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4、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女汉子”一词是通过网络媒介蹿红的,它的迅速普及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早已步入了信息化的大时代。所以这些通俗易懂也能很好的表达用意的词语,很容易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下迅速成为流行用语。同时,人类历史上,两性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两性之间为了寻求一种更加和谐的共处方式,双方会汲取对方性别气质中的优势气质,也就是说,男性会吸取女性性别特征的精华部分,而女性也会吸收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男性优质特征。
2.2 女性自身作用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女汉子”的出现除了社会的推波助澜,女性自身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女性的角色、地位、学校教育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使得社会对她们产生了新的要求与期待。虽然现代社会倡导的是男女平等的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隐性的性别歧视,女性还是多处于劣势地位。于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独立、强悍等气质也就显现出来了,“女汉子”也就成了人们对这一女性群体的特定称谓或者她们自嘲的一种方式。
心理专家指出,其实每个女性内心都有柔软、敏感、期望被呵护的一面,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那么她们只能压抑这样的需求,在心理上形成反向作用。并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男女双重气质”。如果一个女性长期独自生活,现实所迫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时,性格里的男性气质就会被调动起来,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3]。可见,“女汉子”现象的出现是女性自身作用下的一个主动过程。
3 对“女汉子”现象的思考
“女汉子”从一个网络流行用语发展成一种社会现象,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纯粹男性和纯粹女性的观念,动摇了人们对女性弱不禁风的传统看法,彰显了新时期女性张扬个性、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但是,我们在热议、追捧“女汉子”的时候,也要关注她们的社会心态、困境以及现象背后隐含的各种社会问题。
3.1 婚恋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女汉子”都最终面临择偶难的困境,但是,在择偶难的大龄单身女性中,“女汉子”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男性普遍还没有脱离传统观念中的找一个“贤妻良母”、“温婉贤淑”的伴侣的意识,很少有男性能接受太过独立、甚至比自己更强势的女性作为伴侣。同时,女性的独立、自强使得她们减少了对男性的依赖,在与男性的交往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上沟通,而不再是过去的委曲求全。因此,大部分的“女汉子”都面临着婚恋问题,成了所谓的“剩女”。
3.2 对男女平等的误读
表面上,“女汉子”一词凸显了男女平等意识,是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词语。实际上,单从造词来看,“女”的强大要靠“汉子”来修饰,这就是在对男性强势地位的重申,是一种性别的不平等[4]。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为了获得和男性同等的成就,把自己塑造成“汉子”,这意味着她们认为只有改变自己天生的性别气质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显然,这是一种方向的偏失,虽然自己成了强悍、自立的“女汉子”,但助长的却是“男权之风”。
3.3 女性角色失衡的隐患
现代社会赋予了女性更多的社会角色,而女性在内化多重角色的时候,极有可能引发角色间的冲突,导致内心矛盾、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例如,女性从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转变的同时,社会并没有减少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加上工作上的压力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很容易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混乱,诱发心理问题。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女性角色变迁带来的自主性提高和角色紧张使离婚率提高,部分女性事业的成功是以对家庭角色的放弃为代价[5]。
因此,我们在热议“女汉子”的同时,不应仅仅强调她们“汉子”的一面,更不能忽略她们“女”的本质。并且,内心强大、坚强独立这些特质也并不是男性的专属,女性也可以在温柔的同时兼具着强悍,正如网上流传的新世纪女性的特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6]。同时,社会也要尊重性别差异,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帮助她们缓解心理的压力,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性别文化,真正实现性别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baike. baidu. com/link?url
[2]孙艳艳. “女汉子”的符号意义解析——当代青年女性的角色认同与社会基础.[J].中国青年研究,2014,(7):12
[3]项丹平. “女汉子”横空出世蹿红 女性不应忘记性别定位. [N].中国妇女报,2012—12—19
[4]杜书然. “女汉子”是怎样炼成的——产生原因与社会解析. [J].青少年学刊,2015,(3):42
[5]王纪芒.女性的角色变迁及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J]山东女子学报,2011,(3):14-17
[6] http://home. 51.com/qiumeidu/miniblog/item/97116205.html
作者简介
孟纳纳(1990-),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在读研究生,社会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