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分析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改革
摘要: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才具备交叉学科认知的综合技能,要求学生具有通识能力,统筹学科、经济与社会、管理与职能素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兼备人文、道德、实操水准。新时期,专业教育不能作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而是要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从电子信息工程视角出发,需纳入通识教育原则,嵌合专业教育计划,使得教育形式能够填合时代发展下的人才空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科融合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探究(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编号:23JG327)
专业知识教育是专业领域人才培育基本的部分,然而只有专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是机械化的。爱因斯坦:“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绝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爱因斯坦的言论指出单一化的专业教育并不能真正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青年力量。现阶段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思想,关注心智培育与人格的形成,关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虽人不可能完美成长,但通识教育使得教育趋近于美、善。电子信息工程本就是顺应时代进步而衍生的技术工程,在专业操作中,还需要融合通识教育信息,以期在教育改革下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识与专业教育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反而合理的通识教育安排,能够合理的融入专业教育当中,由于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目前普遍存在专业与通识教育并列概念,通识是专业教育的灵魂所在、专业是通识的内容深化,两者互相贯通,需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分析人才缺口,衡量教育纳入的内容量。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考
1.通识教育融合的方向
科技发展分化发展又潜在综合联系,人才虽不至于博古通今,也需要厚积薄发,基于信息技术具备跨学科知识思考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一方面要填补专业教育片面化,一方面要托举信息技术专业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识教育涉猎的信息广泛,可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章节内容,致力于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而拓展有关的通识内容。
2.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无论是教育体系如何变化,都应以专业课程为主线,将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作为载体来规划课程的结构。学分配置与课程规划始终以专业教育内容为主,通识教育方面应关注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专业知识与社会通识信息的整合,以融会贯通为目标,在开设通识课程时,合理的渗透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通识课程,将通识与专业教育共通的点串接成课程结构。
3.渗透式模式的实施
通识课程的内容包含了部分跨学科领域知识,在与学科渗透交融的过程中,需从基础到应用形成一个渐进式模式,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基准,以实践或案件案例分析为引导,注重专业内容的双向讨论分析,使得信息技术思考互相交织碰撞。渗透式模式在夯实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层面以及完整人格修养的养成层面均有现实意义。渗透可增添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保障学生同时掌握专业信息技术、形成人格魅力。
三、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路径
1.现有技术上的通识内容延伸
信息技术有着时代性的特征,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学习时间有限,所学知识涉及的范畴较为局限。目前微处理器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服务,培养的视角为智能电子、智能控制设备检测调试研发、PLC自动化服务与支持。学习体系将软件与硬件结合起来,核心课程知识量较大,而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另外需要具备技术经济分析能力,了解社会发展新技术、掌握新产品功能等,因此专业课程难以统一概论,需通识化的与相关领域信息融合起来。
2.组织参与活动拓宽通识的空间
信息技术教育需培养具备综合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得社会上电子产品设计、电子功能应用于研发,以及组织管理、营销等岗位均适配相应的人才。信息技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后,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网络问题分析、传感器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设计等,可成立研发小组,组织实践活动,进行设计评比等,为通识教育的融合提供空间。
3.网络翻转教育增加通识教育机会
专业教育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之下,教学主体已经不再定性,尤其在网络资源丰富的环境下,学生对课程,尤其对通识信息的理解与接收可自主实现,教师可在通识教育融合中,实施翻转教育模式,课前发送网络信息,课后进行网络总结并布置作业,当堂课将专业理论与通识相关的内容落实在实践上,虽然看似增加了专业内容量,但实际上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较多,能够在课堂上缩短理论概述的时间,为通识内容的引入提供更多的机会。
4.校企合作适时插入通识教育的内容
校企合作对于信息技术类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来说具有较大的好处,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合作完成。企业实践能够打破教育信息壁垒,促使理论知识的应用环节,自然而然的渗透通识内容,增加学生的信息技术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认识。校企合作不仅针对学生,还可以派送教育挂名企业职称参与规培;不仅是向企业输送劳动力,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情景讲座。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电化应用具有直观认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衔接的过程中,通识教育的信息会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不需要刻意贯通,而是能够随着不同学生的实践操作获取不同的内容,这样也有利于通识教育的针对性开展。通识教育应突破专业视阈教育的局限,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习惯、价值观的通识教育。追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目标。
结束语
改革实践中需要不断的反思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的方式方法,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帮助信息技术教育在探求专业真知、核心理论灌输以及实践指导方面提供教育载体。新时期,专业教育应适当、适时的融入通识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涛,王俊明,兰朝凤,等."赛课一体"模式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1):4.
[2]张媛,何春燕,高鹏.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147.
作者简介:邓娟(1986.02-)女,藏族,四川遂宁,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