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现场工程师”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困境

付晓红
  
卷宗
2024年17期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现场工程师”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场工程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现场工程师”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H23155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现场工程师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着一些困境,亟待解决。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规划上过于倚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实践技能的培育投入明显不足[1]。这种倾向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应对现场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要求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1.2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严重缺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达到现场工程师的高标准。同时,因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1.3实训设施不完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和实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着实训设施不完善的困境。由于资金短缺、设备更新滞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学习平台和资源。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实训中受到限制,难以充分掌握和提升专业技能。

1.4企业合作不足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努力。然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并不紧密,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资源的获取。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应适度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开展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2]。

2.2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水平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致力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首先,应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能传授理论知识,更能提供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其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其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2.3完善实训设施建设

实训设施不仅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更是确保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训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实训设施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确保这些设备和仪器既实用又高度仿真,能够真实反映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实践环境。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高职院校可通过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建筑工程场景和操作流程,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实践体验,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

2.4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对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在方案制定中,应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与行业特色,确保人才培养紧贴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双方应强化沟通,根据企业反馈动态调整和优化方案。此外,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双方积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招生、教学和管理,有助于更精准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并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学校的教学实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场工程师”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可以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现场工程师,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数字化背景[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02):6-9.

[2]刘和存.“岗课赛证”融入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西青年,2023(07):136-138.

[3]邢红梅.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21(20):139-140.

作者简介

付晓红(1979-),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