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与对策思考
——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21世纪以来针对“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接续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其重要地位。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家积极提倡和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根据报告的指出,响应党的号召,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技能服务乡村。通过跟踪分析第二师各大团场,了解当地产业结构、乡村振兴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种类以及当地的技术需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探索“1+2”培养培育模式,制定实施更有效的乡村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
关键词:人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 乡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所面临的的困境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决定着二、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地处南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承担着焉耆、库尔勒、乌鲁克、且末四个垦区,17个团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少而蒸发大,冬寒夏热,昼夜温差悬殊,良好的气候,孕育了适合农牧业生存的土壤,受地层构造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控制,形成了多种矿物质。这里是农牧业生产主要活动区域,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地,更是整个新疆农业经济的重要部分。
第二师农业总资产值占比较大,粮食作物、棉花、甜菜、番茄、辣椒、水果、大小畜牧,乡镇企业、农业机械等构成了第二师农业生产体系的大框架,占了重要比重。库尔勒香梨、红枣、酱用番茄、辣椒、白糖、鹿茸等成为广受欢迎的主要特产。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羌县境内罗布泊凹地的雅丹地形之中的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县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构成了特有的风景带。
但近几年第二师境内受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和大片荒漠开发,导致水源严重缺乏,一些植被及农作物已呈现衰退之势,农作物的耕种方式单一,种植品种优化慢,养殖方式落后,机械生产的使用率低,农机保养跟不上,矿产资源破坏性开发,如此现状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需求少,大部分年富力强的职工外出务工,留下的职工多数知识有限,文化水平低,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留不住,不愿返乡等现状。
(二)职业教育的自我革新
职业院校一直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努力与社会需求靠近,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培养出于社会接轨的有用人才。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也行走在教育革新的道路上,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学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基于传统教学,坚持科学办学,探索市场需求,制定专业方向,定向培养学生,专项培训职工,大力发展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第二师农业产业建设,带动团场经济稳健发展,培养出符合第二师团场所需技能人才,成为强有力的人才输出供应链,为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密切联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地区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通过二师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适合本地发展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使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精准、高效的生产。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乡村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带动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实现人文高效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地区住区注入新鲜人才,实现人才储备,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返乡,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
(一) 挖掘乡村资源
1.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的老龄化和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导致了文化和传统的丧失,然而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柱,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可以帮助乡村保护自身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同时也可以加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2.乡村旅游资源
第二师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地貌。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羌县境内罗布泊凹地的雅丹地形之中的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县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构成了特有的风景带。东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区域形成了特有的“沙文化旅游”。
3.乡村自然资源
第二师所在的巴州地区,因受地层构造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控制,多分布在山区及平原丘陵地带,形成了特有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物、禽类、水产、昆虫类、爬行动物等多种物种。
4.乡村农业资源
第二师大面积耕种的农作物有:粮食、棉花、甜菜、番茄、辣椒;水果种植面积较大,种类丰富;大小牲畜存栏种类齐全,这些使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大提高。
5.乡村其他资源
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第二师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及零售业也在部分团场有起色。
(二)职业教育培育乡村振兴发展人才
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秉承了前身中职技术学校好的的专业建设,又增设了适应学院及第二师人才市场需要的专业,涵盖了机电,汽修、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畜禽智能化养殖、社会工作以及党务工作等专业,在专业上发挥特色办学,灵活就业,长期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持续为第二师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学院也会定期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对反馈意见进行改进,专业建设进行更新调整,教学与行业产业融合,为打造优质院校提供保障,也更好地满足国家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2.探索“1+2”培养培育模式。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深度探索职业教育与团场协同发展的新路子,组建一支融汇融通融合型师资团队即“1+2”培养培育模式中的“1”;结合学院实际为团场发展提供培养“新”农民、培育“新”人才两项服务即“1+2”培养培育模式中的“2”,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助力团场振兴。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目前与107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战略,其中有23家企业作为教师、学生企业实习、实践以及就业定点单位,为深化内涵发展、加深专业化建设、教学与行业产业融合了搭建平台。
4.“1+X”书证融通培养模式
基于第二师及团场对职业教育毕业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反映行业、企业、产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1+X”书证融通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密切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考核试点专业,建立工学交替、书证融通的证书试点课程体系,推广“1”和“X”深度的有机衔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结构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较”改革,全面服务高质量学生培养。
5.学历教育和培训体系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高需求,乡村振兴产业的快速推进也对学历门槛的提升及专业技能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学历教育是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进程的重要任务,鼓励和培养本科学习,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知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内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点,对急需要提升学历的学生及团场职工实现脱产学习,使团场职工有再教育的机会,让乡村发展有可用人才。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部对接团场,针对团场职工知识需求,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讲师团队深入团场,走进田间地头,对电、机械、牲畜、林果、外销、产投等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让职工深切体会到有知识、技术支持,感受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的高效和便捷,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
(三)第二师职业教育帮扶乡村发展振兴的对策
1.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现设社会工作和党务工作专业,利用专业优势,发挥其特长,搭建学院和团场党建互联互通,党建引领团场职工大局方向,提升政治意识,使团场职工有主人翁意识,增强乡村认同感及归属感,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自愿为乡村振兴大工程添砖加瓦。
2.教学改革,输送乡村可用人才
深入了解第二师及团场所需要的人才,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就业能力实训、“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1+X”书证融通、产业学院构建以及小企业实践对接等方面培养出,出校园就是职工的高质量人才。
3.搭建技能大赛、技能培训基地
近几年学院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兵团赛,自治区赛,国赛中都有较为突出的名次,参赛学生也不负众望,利用所学为第二师的建设添砖加瓦,学院作为兵团职工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和师市团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让职工来学院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为师市职工技能提升提供服务保障。
4.职工专项培训,提升技能
学院建立网络专项培训体系,通过网络线上线下对团场职工进行专项技术指导服务,使大部分职工有技术,懂技术,得到重视,愿意奉献团场。
5.新鲜知识、人员引进,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各单位、企业扩大宣传,做好市场化运作,吸引外资及外来人员,让团场有新鲜血液注入,带来活力,补齐短板,实现横向扩张,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
6.多媒体信息化资源库,打通销售渠道
在新媒体宣传上可以多储备人才或者直接建立团队帮助团场做运营推广,基于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打造师市林果业电商销售服务平台,为二师“三农”产品销售搭建直播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团场优质农产品,使团场优质农产品能走出去,进而有更多资源能引进来。
7.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学院曾邀请疆内外专家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开展过专题培训指导,专家从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制定符合的策略,根据区位特征和生态资源,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村一策,以点带面,牢固树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沙产业”,即守护了当地生态,又走出了一条稳定长效的增收新路子。
8.鼓励职校学生敢于创新,让流行事物落地乡村
开设面向乡村振兴的特色课,兴趣课,鼓励职校学生敢于大胆创新,在原有的事物上改进、创新,支持他们的想法,给与创造的平台,让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喜欢的事务在乡村落地。
9.职业院校打造适合乡村的数字时代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整个社会化迈入数字化时代。
四、结束语
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改革,寻求一条不被时代淘汰的办法,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23,12(4):544-548.
[2]梅乐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7):40-43.
[3]夏涛,李蔓.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J].核农学报,2022,36(7):1.
[4]本刊记者.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总结会在新兴县召开[J].广东教育:职教,2019(5):3.
[5]吴韦成,易希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嬗变,实践困境与恰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9)上:102-107.
[6]赵曼.加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8(6):1.
[7]杨勇,康欢.五维合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坐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7.
[8]宋强,龙春艳,向本琼,等.广元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调查研究[J].2023.
[9]张奕璪,张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完善措施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J].农业与技术,2023.
[10]陈柏林,周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