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阜南县以“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为支撑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以阜南县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为研究主体,聚焦思考探索循环农业产业链如何在融合提质增效后进一步对接下游消费市场的问题。以发挥“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为支撑探索构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实践路径为研究目的,注重强调在发展本地循环农业产业的同时,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和区域合作效益。
关键词:循环经济;长三角市场
课题项目:2023年阜阳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FYDXKT202326《阜南县以“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为支撑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市场的问题研究》
引言
种养结合循环绿色农业模式是新时期农业发展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兼顾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肥、沼液,施撒还田,从而实现绿色种养的方式。在较长时间内,“农业大县”与“财政小县”相挂钩的尴尬发展情况始终存在,阜南县作为皖北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背景下,阜南县以传统优势产业新形态融入对接长三角市场,既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也顺应了现代化绿色农业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搭建地区农产品交易渠道,拓宽市场销路,扩大产业规模。
“种养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既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一、以“种养循环”模式对接长三角市场的意义
(一)切合本地产业发展定位。阜南县作为全国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农村清洁能源大县,基于阜南县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政策叠加的机遇优势和此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充分资源条件和经验,选择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区域农产品流通平台搭建是最优解和最巧解,有利于调节供需结构。
(二)促进产业融合,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延伸,提高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关联度、黏合度。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当作种植业肥源,种植业又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节省中间环节损耗,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国内价值链嵌入是“双循环”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长三角地区更有利于加强阜南县农业市场化程度,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在价值链嵌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中介效应。
二、阜南县“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
(一)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阜南地处江淮平原,涵养淮河沃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循环经济示范县,阜南当前已有以“秸-饲-肥、秸-沼-菜”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基础,探索建立了“畜禽—有机肥—果菜粮”等模式,将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实现养殖、种植、环保多效合一的良性发展,产业基础扎实。
2.创新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近年来阜南县着力实施生物天然气开发,与同济大学新能源研究院合作,以林海生态生物天然气项目为依托,打造县域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年消耗177万猪当量的畜禽粪污和20万吨农作物秸秆,可生产4000万方天然气、20万吨有机肥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探索出了全域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处理模式,推动了全县有机废物全利用,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二)风险挑战
1.规模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规范化不足。土地流转率有待提高,受地理因素、乡风民俗等历史遗留因素,部分乡镇还存在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种植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比较优势不突出。
2.用地空间存在矛盾。循环经济需要农业、信息、生物、制造等多领域的技术在同一区域内集成,也就意味着需要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保证现代循环农业中的一些高附加值关键环节的正常运作。而阜南县身负主产区产粮重任,非基本农田的利用空间有限,使得相关工业建设用地和基本农业用地空间矛盾突出。
3.基础支撑不牢。受农村经济、资源、人力、技术等要素支撑不足的制约,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先进设施设备及技术的推广滞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比较效益低,广大种养业主的发展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4.市场入口难打开。当前,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要达成合作对接,需要进一步突出产品优势,然而当前阜南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下所生产出的优质农产品缺少突出特色,且市场宣传不够,本地区以外的市场认可度还较低,品牌建设不强,销售路径单一,可能影响销售收益。
5.产业链延伸扩域困难。由于存在政策、技术堵点,整个行业、整个产业链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循环经济农业废弃物跨省、跨区域处置利用效益低,难度大。
三、“种养循环”模式下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融合及消费市场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上游生产环节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供需结构调整,农产品提质增量。以科技助力现代化农业,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以高质量绿色食品对接长三角地区高端市场,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规模养殖业,紧扣消费端需求,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农副产品供应渠道,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地。
(二)鼓励企业跨区域协作,突破技术创新难点堵点。鼓励跨省企业协同探索攻关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途径,以技术开发为抓手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推动区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相关分析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当地农村优势资源为基础,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联系,促使农业内部相互衔接,循环利用。
(三)建设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农业经营合作组织,确立整体观念,推动上下游、产供销一体衔接,如将产品加工包装与市场销售等融入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四)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形成“政府+村集体+企业”的农业模式,相关产业依赖于区域农户参与,尤其以区域秸秆回收和综合利用产业为主,要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参与,通过区域土地流转,入股形成规模经营,再依托核心企业来完成建设和运营,实现农业循环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包玉霞.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山西农经,2023(15):163-165.
[2]张明党,宋敏芬,丁艳,等.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农业,2024(05):13-15.
作者简介
程淑婉(1996.09—)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本科,中共阜南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