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助推理论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赵小燕
  
卷宗
2024年19期
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但是当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不高,需要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促进居民参与,而助推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J社区通过启动型助推、承诺型助推、社会型助推、反馈型助推这四种助推策略,成功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使社区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某种层面上验证了助推理论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重要的社会细胞的社区,其治理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但也应看到,由于社区居民的有限理性和自利动机,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一直是实践及理论研究中的难题,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政策工具促进居民的自主参与,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助推理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能够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单位制社会的消失,社区管理出现缺位。后单位制时代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经历了从政府包办到提倡市场化运作,再到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变迁[1]。这种多元化的社区治理虽然将市场和社会组织纳入到了社区治理中,但其低估了社区居民自身的重要性,公共服务的核心要义就是实现公共服务过程中“公民导向”的价值嬗变。因此,我国学者十分关注如何引导作为社区中重要主体的居民自主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近年来,我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居民的参与动力不足,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参与率低。居民参与意愿与个体特征具有较高相关度,通常那些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公共意识强、时间充足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更大,而更多居民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是很难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第二,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十分局限。社区居民更愿意参与那些无需花费自身时间、精力、物质,且轻松愉快的社区治理活动,而对于那些涉及社区管理、社区整治的复杂社区事务则缺乏参与动力。第三,参与方式较为被动,主动参与较少。基层政府和社区两委的单方面推动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动力。正如学者提出的,当前的社区治理呈现出政府“一腔热血”,而居民却“一无所知”的问题,政府的热情远远高于社区居民。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对权威主体的依赖性较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区居民对政府高度依赖,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都依赖政府提供解决方案。二是社区居民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虽然有利于社区的整体利益,但是居民参与其中必定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居民更希望其他居民参与,而自己享受搭便车的好处。三是社区居民之间缺乏情感链接。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依赖血缘或熟人关系建立联系,社会资本丰富,容易产生共同行动。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社区中的居民是来于自于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共同行动的可能性降低。四是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导致社区共同行动困难。社区是由具有不同利益和诉求的多个行为者组成,他们在动机和利益偏好上的差异难以避免,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治理并不容易。

二、助推理论及其运用于推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势

助推理论是由将心理学分析融入于经济学分析的著名学者理查德·泰勒及他的合作者们提出的。助推是一种轻轻的能够促使行为个体优化自身选择的推动力量,这种助推力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助推不具有强制性,仅仅是通过预言的方式指导行为者做出更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助推是通过环境的改变发挥影响,即通过微小的环境干预来促使被助推者改变行为,最终实现促进个人以及社会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这种助推是透明公开的,既不是凭借物质或非物质的激励,也不是通过命令的方式进行行为限制,而是充分保证被助推者的自由选择权[2]。助推在引导理性行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们在日常决策中往往因为受到信息获取、认知能力、自我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有限理性”的不足,如果只是通过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来推动大家共同的理性行动,很容易引发人们的逆反情绪,而通过心理或者社会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则是促成共同行动、改善公众福利的新方向。助推理论提出后,因其有助于解决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共同行动困境及其带来的政策执行难题,在实务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如美国、英国、瑞典、荷兰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助推理论应用到医疗健康、环境治理等多个公共事务领域。

作为一种不同于等级治理(Hierarchy)、市场治理(Market)、网络治理(Network)这几种传统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治理模式[3],助推治理因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等级治理的不足是依靠行政推动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居民自身的诉求,从而导致社区治理效果不佳;市场治理虽然效率较高,但市场化运作的特点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社区;网络治理的局限性在于,基于网络体系的复杂性,不一定能够产生多元主体的良好合作。相对于这些传统的治理模式,助推干预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第一,助推干预所引发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行为,将是自主、自愿的,参与的持续性更强,参与的效果更好,居民的满意度也更高。第二,助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以往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社区治理,都需要动用充足的资源,而且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助推干预是在不改变经济激励的条件下实现的,这意味着助推干预需要的成本更小。第三,符合我国政社关系的改革方向。在我国“简政放权”是政府职能改革的方向,政府正在改变以往对社会经济事务“无所不管”的情形,更多地给社会“赋权”,扩大民众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助推理论在推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具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助推机制:基于J社区的案例

虽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推动社区的高质量发展,但居民的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不理性,居民在自利的动机下容易选择搭便车行为,希望他人为社区付出更多,而自己作为旁观者。社区治理本应凭借居民自身的参与意愿,社区单方面强制或者要求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改变居民的思维模式、调动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社区治理中面临的紧迫问题。W市的J社区是一个运用助推机制实现社区环境卫生改善的典型案例。该社区建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由计划年代的单位社区转换而来,属于老破小社区。自从单位制改革后,单位从社区管理中退出,社区管理出现真空,社区居住环境越来越糟糕。如在社区居住楼道和其他公共区域乱扔垃圾、乱放杂物、乱停车辆的现象十分普遍,社区路面被各种杂物堵塞,居民出行非常不便。特别是到了夏天,臭气熏天,蚊蝇到处飞舞。近几年,为了改善脏乱差的社区环境,社区居委会主动承担了代管物业的工作。在社区工作人员人手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打开工作思路,通过助推方法致力于调动居民自发参与环境治理和维护的主动性,社区卫生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社区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助推机制。

一是启动型助推。启动型助推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某种意识,提升特定对象在人们潜意识中的可得到性、可接触性,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做出更好的选择。J社区在居民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了图文并茂的宣传专栏,对本市老破小社区中环境治理比较好的典型社区进行宣传。宣传栏上呈现着其他社区整洁明亮的道路、畅通无阻的楼道、清理干净的入户区域,这一系列赏心悦目的宣传图片吸引了很多居民驻足观看,给J社区居民带来了震撼,为居民们树立了典型标杆,同时也提供了暗示即老破小社区也能打理的干净清爽,从而启发居民积极参与到自己家园的环境维护中来。J 社区就是利用了启动型助推策略,回应了人的思维容易受到显著目标及潜意识暗示的作用的特质,对社区居民的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居委会工作人员反应,大家经常在宣传栏前议论并相互传达要改变社区环境的想法,这种舆论能够起到约束自身和他人的作用,社区内乱扔垃圾、乱摆放乱搭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二是承诺型助推。承诺型助推也是一项重要的助推策略,这是利用人们易受自我承诺影响的特征,即人们一旦定下承诺,就有实现承诺的思维倾向。为了推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环境治理的活动中,J社区制定了爱护环境的倡议书,并挨家挨户发放倡议书。如果住户接受倡议,即被邀请在倡议书下签名,以承诺响应此次倡议,主动维护家园环境。该承诺是自愿签订,不具强迫色彩,也不设定惩罚措施,仅仅是营造一种让居民做出书面承诺的环境。虽然该承诺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却在无形之中起到了约束居民行为的作用,因为人们在潜意识中存在让行为与承诺一致的倾向,当违反承诺时就会感觉不自在。在J社区发放的倡议书上,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进行了签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醒居民应信守承诺。

三是社会型助推。根据助推理论,当被告知大多数人或者权威人物在面对某种情况的选择时,人们往往出现效仿心理,产生从众行为。这种助推方式能够达到引导人们行为的目的。J社区设有社区事务公布栏,用来公布每个月社区内卫生环境良好的楼栋、楼层,甚至具体住户,并将典型区域或住户环境的示范图片张贴在公布栏上,引导社区居民的效仿行为。正如一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所描述的,居民们对这个公布栏比较感兴趣,基于好奇心总想看看是哪一栋、哪一家周边的区域卫生做的好,以及这些楼栋或住户都是怎样做的。对于希望获得更多社会认可的大多数居民而言,看完公布栏后心里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会自发调整自己未来的行为,向先进学习。

四是反馈型助推。帮助人们改进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反馈,因此反馈型助推也是很多学者推崇的一种助推方法。J社区每个季度会根据卫生环境的检查情况,对社区范围内的每一个楼栋、每一家住户评出一星、二星、三星这三个卫生等级,并将相关标志粘贴到对应的楼栋和住户。三个等级只能显示卫生质量的差别,并不对应合格与否的鉴定,也不进行惩罚。这种等级评定既能客观反映住户居住环境的质量,也能照顾不同住户的感受以提高住户的接受度。相对于不厌其烦地向居民反复灌输爱护环境的观念,这种反馈型助推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它让居民在每次的评级后及时了解自家以及其他邻居的卫生情况,基于压力和面子偏好很多居民会更加主动去争取下次获得更高的环境评级。

四、结论

作为行为经济学领域中兴起的一种理论,助推理论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实践中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案例实践,聚焦助推理论在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助推干预的有效性。J社区的案例说明,通过“助推”策略的灵活设计和运用,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居民的行为,使社区卫生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特别是当政府、市场等主体在推进社区治理时存在效率较低、居民认同度不高、显性“硬推”不奏效时,助推模式确实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但我们也应看到,助推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该方法是基于大脑认知中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发挥作用,因此助推工具的设计前提是需要深入把握特定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本文的案例中探讨了启动型助推、承诺型助推、社会型助推、反馈型助推这四种助推策略,这些策略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社区,以及还可以开发哪些助推工具,都需要通过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检验。二是设计助推干预方法时要谨慎,警惕以“助推”之名行“强制”之实,这不仅不会达到促进居民参与的目的,还会触及居民的选择权利,引起居民的逆反心理。因此,助推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未来要充分考虑不同社区情景、不同社区文化、不同社区对象、不同作用条件等因素[4],对助推策略工具进行开发和选择性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月.“共同生产”如何达成——基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31-42.

[2]周晓丽,章文馨.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助推理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5.

[3]杨超.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1):65-71.

[4]周延风,张婷.助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财经论丛,2019(10):94-103.

作者简介

赵小燕(1978.8—)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博士,副高,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