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影视美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实践研究
摘要:影视美育不仅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反映当代核心价值、承载家国记忆、见证时代巨变的重要使命,更是帮助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影视美育的价值意蕴和内涵指向,进而探寻影视美育如何帮助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积极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影视美育的实效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影视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是影视美育的使命所在,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和目标。
关键词:影视美育;大学生;思政教育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艺术范畴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策略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化人、美人”。今天,艺术的重要价值不仅是审美创造,而是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魂所系。党的二十大指出,“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梦”。[1]同时,对“为党育人,为民族育人”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党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这就要求艺术教育回归本源,重新开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和实施全面的影视艺术教育,通过塑造人的情感、思维和能力的教育形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时代影视美育的价值意蕴
作为高科技时代的媒介代表,电影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美育以艺术作为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进而不断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就是审美,审美本身就是教育,电影美育的审美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它是有利于教育活动而存在的,因而,它具有明确的价值方向及指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实现美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学校是培根铸魂的地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而如何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影视教育课程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3]在影视市场繁荣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导向的文化媒介,其巨大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未来影视从业者的责任。需要让当代大学生去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的来龙去脉,并洞察传统文化在当下生活中的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影视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多面向也展现了新发展和新景观。一方面是从内容到形式创作出越来越多的精品佳作,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了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接受。相应的,这也影响到了影视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需要从经验中转化知识,从技艺中提炼方法,深化专业教学的学理内涵。对《影视鉴赏》《影视评论》《影视编剧》《微电影创作》等课程来说,就是将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影视教学进行系统梳理,重新发掘教学、研究与创作的关键命题和丰富内涵。
2.新时代影视美育的内涵指向
2.1以影惠人 教育入脑入心
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视听时空艺术,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对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影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不可缺少的载体,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涌现出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等具体可感的影视作品,旨在激发学生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更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艺术资源,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强影视教育,助力当代大学生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方能不负时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内涵到外延创造性地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也为当下我国影视从业者的实践创作再一次明确了重要目标和前进方向。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列举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分析主旋律家国叙事的框架下如何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万里归途》是一部以中国撤侨真实事件为蓝本的主旋律电影。影片以外交官视角展开叙述,深入展示了我国外交官的实力与智慧。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结构,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探讨空间。电影通过真实事件的影像化再现,避免了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法,将焦点回归到撤侨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和紧张感,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这种表现方式对于影视美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升观众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影片中那些在炮火中轰烈倒塌的建筑,那些无辜平民绝望的哭声,令人揪心。在危难袭来之时,宗大伟那句“请举起你们手上的国旗,拿出你们的护照,我们带你们回家!”催人泪下。借由电影真实的力量,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多么强大。从中感悟“外交为民,国家强盛”的强国实力;感悟“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强国品质;感悟“俯仰天下,有容乃大”的强国气质。
2.2以影化人 润育出新出彩
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方法和视角上呈现出更“年轻化”的趋势,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青年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他们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热爱与支持,不仅体现了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更在无形中构筑了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这种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对于青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加强影视教育,助力大学生厚植“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家国情怀,不负韶华。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女排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夺冠》,是一次沉浸式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拼搏的体验。影片通过讲述中国女排的历史和精神,弘扬了女排精神,传承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国女排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但她们从不在胜利中骄傲,也从不在失败中气馁,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排队员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她们为了国家的荣誉而奋斗,为了团队的胜利而努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让学生们能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那些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和人生态度。继续秉持“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敢于拼搏、善于拼搏。这种欣赏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激发他们内心的崇高情感。
2.3以影动人 阐释有情有景
影视作品依靠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物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其效果远远优于生硬的说教。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影视教育担负着开启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和创造力,使人的内在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用影视作品中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人物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加强影视教育,助力大学生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家国情怀,不负人民。近年来,无论是热门的《夺冠》《狙击手》,还是在中国影史留下浓厚一笔的《战狼2》《长津湖》,以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亦或是备受赞誉的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它们均呈现出鲜明的红色元素,体现了主旋律精神。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视教育通过艺术情感体验、思想认同,唤醒和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爱国、励志、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影视美育过程中,“文以化人”“形以载道”,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新时代影视美育的实践路径
3.1建构教育体系与丰富育人手段的双向共进
影视艺术是电子媒介时代的璀璨明珠,需要实现理念与内容、方法与手段、课堂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教师要以美育为基础,以美育人,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4]而影视教育的第一步则是欣赏影片。观赏优秀影片是一种对影视艺术的浸润式感受,大量观赏影片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能在阅片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绪。例如,《影视评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心理反应和审美反馈,实现与电影主创的心灵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避免表面华丽的辞藻,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碰撞。为了撰写出充满真情实感、具有建设性且带有人文温度的评论文章,学生必须深入了解电影与影评的简史,掌握常见的影评写作路径,并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评论主题、呈现形式和风格特征等专业知识,致力于写出体现专业水准的高质量评论文章。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秀的影视作品,还能通过鉴赏和剖析加深对影片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辨意识,丰富影视知识储备。
3.2媒介素养培育与价值引导优化的内外融合
在现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了网络信息的核心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融媒体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为思政教育开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并且加强引导,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影视教育作为辅助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一直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珍贵的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启迪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借助真实动人的故事叙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融媒体时代,将影视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影视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将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3.3强化教育意识与加大优质案例的刚柔并济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对于“仁”、“义勇”、“情”等高尚品质与节操的赞美与推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将中华文化的丰富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富有教育性、趣味性、故事性和观赏性的影视艺术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生动地呈现在大银幕上。[5]这样的电影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他们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熏陶与感染。
影视作品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例如,对于一些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要充分利用其教育意义和价值来进行价值引领。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既不过于空洞说教,又不偏颇宣扬错误价值观的方式。学习影视知识,包括欣赏一些优秀的电影是传承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有力体现,更是落实二十大精神、深入立德树人、丰富美育教育的重要举措。
4.结语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影视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影视资源通过画面、声音、剧情等多种元素,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如何挖掘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如何实现其与影视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怎样更好地运用教学过程,创新影视教育促进大学生影视教育途径与提升大学生影视教学的实效性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议题。为了更有效地发掘影视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我们必须实现其与影视教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此外,创新影视教育方法同样关键,以提升大学生的影视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影视产业的持续进步与创新。通过这些举措,我们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影视教育途径,还能显著提高影视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 htm.2023-6-2.
[2]周星, 刘丽珺, 郭云飞.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重思艺术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使命[J]. 艺术教育, 2023, (07): 23-29.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19-23.
[4]雷雷,任晟姝.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侧记[J].美育学刊,2020(5):16-19.
[5]张丽伟, 华苒君. 影视美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 传媒, 2022, (07): 82-84.
基金项目: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研究课题:新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评论课程思政模式研究与实践MBXH23YB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