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视角下基于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四融五链”共育“工匠之师”
摘要:国家明确了到2025年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以与杭州湖畔居茶楼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培育“工匠之师”的新模式。在“双导师”制度的指导下,青年教师通过“四融”模式——带教融合、竞赛融入、研发融合、交互融汇,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链、成果链、服务链、辐射链的“五链”协同发展,教师们逐步成长为“工匠之师”。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区域内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还激发了工艺技能的代际传承活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技能大师工作室;四融五链;工匠之师
一、研究背景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建设技术技能型社会[2]。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指出:2022-2025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400个以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以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带动各地、有关行业企业建设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3]。
2021年6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培养大批浙江工匠。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万名左右,其中国际一流技能人才30名左右、国内一流技能人才3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4]。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职业院校纷纷着手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标志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的开始。目前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主要从工作室建设的目标和功能、建设运行实践及问题、作用发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
1.建设目标和功能。
刘雪峰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归纳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广应用技术、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以及推动产品创新研发等方面[5]。胡伏湘将大师工作室定义为一个由师生组成的团队,依托大师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通过师带徒模式,对研究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研发的平台[6]。
2.建设实践及问题。
周苏豫在对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时,指出当前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名师资源的缺乏、长效机制的缺失以及理论指导的不足[7]。韩洁指出,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运行中存在整体功能定位缺乏顶层设计规划;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和灵活的评估标准;主持人选拔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督导评价;建立科学的主持人和成员选拔程序及标准[8]。
3.作用发挥及影响
严邝明提出,通过实施管理动态化、工作平台固定化、活动平台多样化和项目载体导向性策略,可以有效扩大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提升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9]。
(二)国外研究现状
放眼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正积极探索并推广校企合作的模式,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美国广泛采用合作教育(Co-op)模式,这种模式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此外美国通过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斯坦福研究园,有效促进了硅谷的形成,并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英国剑桥大学与微软合作成立了“微软研究剑桥实验室”,通过将学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在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方面的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不仅推动了专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通,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关于校企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共同培育“工匠之师”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当前,国家对构建“技能型社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探索职业院校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工匠之师”,助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依据
1.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 Theory)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杜威提出教育应将社会生活融入学校和课堂的理念,主张“要将社会搬到学校和课堂中”[10]。Brown 等人(1989)提出,学习者能够在真实世界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11]。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引入了“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概念。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密切互动,主张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构建和表达的,学习应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学习者在情境中与知识互动、在情境中参与学习,并逐步从工作室的初学者发展为能力者。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将青年教师置于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技能互动,实现从学徒到匠师的提质升级。
2.资源依赖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Pfeffer和Salancik等代表。该理论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可视为一个组织,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依赖于资源,但利益群体不可能持有自身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资源,因此,利益群体必须与其相关群体进行交易来获取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以最终形成资源彼此依赖的关系网络[12]。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共育“工匠之师”的模式,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共赢的有效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要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支专业技能水平高、技术攻关实力强、社会服务能力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企业,拥有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对于政府,高职院校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供给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技能强国”战略深入实施。
四、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四融五链”共育“工匠之师”模式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湖畔居茶楼有限公司(下称湖畔居)校企共同筹措资金,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于通过技能引领和资源共享培育技能人才;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和共同推广成果,实现多方共赢并服务于社会的目标。通过建设,工作室成为技能型教师的孵化器,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输送带。
(一)合作企业遴选
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3]。
湖畔居自1998年8月开业以来,拥有超过15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湖畔居以“树立西湖窗口形象,提供一流优质服务”为企业宗旨,打造“中国茶楼第一品牌”为目标,突出抓管理、强素质、树形象、促效益、创品牌,积极探索经营服务与中国茶文化的有机结合[14]。该企业技术人员密集,占职工总人数75%以上,是全国同类茶楼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单位,为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了技术保障。湖畔居先后被授予首批中国五星级茶楼,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全国唯一一家茶楼),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G20杭州峰会期间,湖畔居圣塘总店的“湖畔演播室”成为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英语频道、央视国际频道的“西湖之眼”,向全世界直播解读G20峰会。湖畔居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会客厅”,承担着全国、省、市重要接待任务,先后接待了众多外国元首、贵宾及中央、省、市领导和各界嘉宾。湖畔居与我校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群已有超过十年的校企合作历史,每年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有利于进一步促成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二)实施路径
1. 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资金共投、机制共建与资源共享。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出资建设工作室,并确立运行机制,包括校企资金支持、专人专项管理以及大师主导教学活动。
(1)硬件设施建设:湖畔居依据实际需求,为技能大师配备专属工作室,并安装先进设备与仪器以满足技艺传承、培训展示、技术创新、交流服务等需求。学校为企业大师开辟技能大师工作站,校企双方大师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工艺优化等,使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技艺传承、培训展示、技术创新和交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
(2)软件体系建设:创建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清晰、系统的管理制度,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室的职能与作用。
组织架构完善:项目负责人与湖畔居负责人联合担任技术指导,全面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下设实训项目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考核小组等,项目小组各司其职,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保障机制构建:制定《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制度》、《技能大师工作室人员评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团队责任及主要考核指标,内容包括师带徒情况、破解生产难题情况、科技攻关情况、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等。
激励与表彰机制:对于在技艺传承、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表现优秀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在破解生产难题以及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成效突出者,推荐为省青年工匠等。
2.强化技能“四融”,打通进阶“五链”,校企协同共育“工匠之师”
(1)薪火传承“双导师”
以技能大师沈黎明、陈建红为首席大师,建立一支由企业骨干技能人才、专业领域知名人士组成的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的导师团队。根据专业定位、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等需要,商定师徒结对计划;遴选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对专业充满热情且具有成长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师徒双向选择,为其安排校企双导师,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师徒双方签署为期两年的《师带徒协议》。
(2)强化技能“四融”机制
深化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体系,构建包含带教融、竞赛融、研发融和交互融的“四融”技艺传承机制。同时大师言传身教,传承“工匠精神”,影响和带动徒弟德技并修。
带教融:技能大师积极参与设计和优化实践训练体系,依据“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拟定“一师一方案”,完善“师带徒”档案,形成“带、管、教”负责制。师傅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做训练场,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师傅边干边教,徒弟边干边学。师傅在带教过程中采用目标培训法,强化对徒弟履职目标完成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量化徒弟履职水平,并对照培训计划,及时掌握培养实施进度,实现传帮带教、提质增效。
竞赛融:把职业技能竞赛和考级考证作为评价和激励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鼓励徒弟积极参与。师傅是徒弟参加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的智囊和参谋,主导开展沙盘推演,快速提高其心理素质、职业素养、技能熟练度和定向精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提技。
研发融:以浙江万亿级旅游产业为标杆,依托区域特色经济,发挥大师的引领作用,探索地方特色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搭建省域茶点茶艺研发平台。研发设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师傅带领徒弟把行业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新变革等应用到产品研发中,如开发特色糕点、特色茶饮等,实现以研为导、以研提能。
交互融:师傅定期引导徒弟参与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主办的技术交流和推广活动,捕捉行业前沿信息,了解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拓宽视野和思维的广度,淬炼向下钻研的深度。
(3)进阶匠师“五链”协同
教学链:教师在大师工作室的深度研修中不断提升技术转化与研发能力,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内容,构建以“工学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互动促进:一是将应用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融“工学一体”凸显“典型工作任务”以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生产力”。二是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以技术研发与转化为轴心,以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为内容,开发课程与教材,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课程在实践中更新、技术在生产中创新,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增长,同时满足企业发展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的需要。形成“生产”向“教学”要技术、“教学”推动“生产”发展的新格局。
成果链: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传统教材、工作手册、交互式数字教材和微课程,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训练、参加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5项以上,培育浙江青年工匠、技术能手等5人,培育浙江青年工匠、高级技师8人以上。
服务链:利用大师工作室的校企资源,建立服务社会的机制,以“企业出题、工作室解题”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高水平技能服务:如技能大师带领团队成员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改良茶饮、茶点的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技术配方,服务地方产业;技能大师带领团队成员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与帮扶,参与企业的工艺技术技能革新与产品、技术研修等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逐步破解骨干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
辐射链:在师傅的指导下,骨干教师应用实践成果,形成特色培训包,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助力提升区域内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骨干教师在师傅指导下,助力共同富裕,以短期传习、讲座、巡展、乡村传承等多种形式,在杭州相关区县以及与杭州对口帮扶地区设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开展技艺交流活动,守正创新,走好未来传承之路。“工匠之师”培育体系形成群体效应,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标准链:大师带领团队依托我校现有的浙江省烹饪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研制主持单位和国家教学标准主要研制单位这两个重量级平台,着手构建浙江省非遗点心、名点、茶艺的体系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骨干教师完成蜕变,进阶为“工匠之师”。
(4)项目考核与评价:建立“工匠之师”培育特色品牌。
依据《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本项目采取过程评价与期满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审视工作室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建设和表现,内容涵盖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场地建设、设备设施管理、工作室规章制度建设、带徒协议、技艺传承、技术攻关、新技能推广、技能竞赛活动的参与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培育骨干教师过程中的成果进行深入总结和提炼,形成涵盖团队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成果。首先,该项目为本校产学合作协同培育“工匠之师”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明。其次,项目成果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激励各二级学院参与到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活动中,实现师资队伍的全面转型,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志性成果,以此构建“工匠之师”培育的特色品牌。研究成果可与市内外同类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实现区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成果的共享。
综上所述,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功实施,有效破解了学校与企业在技能型教师培养上的对接难题,成功构建了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双方的持续发展和共赢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工匠之师”孵化平台,孵化出一批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精通高精技术技能,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青年骨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能力提升,无论是实践教学、科研创新,还是指导竞赛的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践成果助力教学,形成多元教学资源、教研教改成果,进而大大促进青年工匠、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教师的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通过有效利用这些成果转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显著提升了区域内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激发了工艺技能的代际传承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多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 /OL].(2022-10-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0/t20221009_668320.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 /OL].(2021-10-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2_571737.html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EB /OL].(2022-09-14). 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qt/gztz/202209/t20220921_487546.html
[4]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省委组织部 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EB /OL].(2021-06-15). https://www.zj.gov.cn/art/2021/7/7/art_1229540815_4682739.html
[5]刘雪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涵及其作用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1):80-82 ;
[6]胡伏湘.湘菜烹饪人才“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省自然科学项目成果.2019.02
[7]周苏豫.浅谈职教名师工作室的长效运行策略[J].职业教育,2015(12):3-5.
[8]韩洁.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7):89-93.
[9]严邝明.基于职校教师组织生态的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探析[J].江苏教育,2013(6):46-48.
[10][美]J·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族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23
[11]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01):125.
[12]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
[1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EB /OL].(2022-11-30).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726918143_66eeadff02001g5s3.html
[14]湖畔居茶楼: 一座茶楼,见证一座城[EB /OL].(2018-7-26).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8-07/26/content_7042078.htm
基金项目: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常规性课题,课题编号:Z24YD037。
作者简介:
张婷(1980-),女,浙江东阳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