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情景下公务员队伍中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领导者作为领头人物,在公共组织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传统“择一而从”的单一领导风格难以平衡公共部门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竞争性和高变异性,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基于公务员场景中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关键词:恩威并施;双元领导;公务员
一、引言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公务员队伍被要求更加高效、廉洁地执行政策,服务于民,为促进个体积极提高职业素养、改进工作方法,领导者作为领头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领导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导策略,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国情景下公务员队伍中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的有效性。
二、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的内涵
双元领导(Ambidextrous Leadership)在20c70s就开始萌芽,在国外学术研究中进行了热烈探讨,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提出要基于本国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双元领导指领导者在工作环境中灵活运用两种看似矛盾的两种领导方式,在同一领导者身上能够看到不同的领导风格,具有“既、又、两者都”的特点。
随着双元领导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有学者基于我国家长式领导文化背景提出了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恩威并施是双元领导的一种,由威权领导和仁慈领导结合而成,是指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既展现出仁慈和关怀的一面(即“恩”),又展现出威严和决断的一面(即“威”),通过“立威”和“施恩”对组织队伍进行管理和激励(侯楠,彭坚,2019)。这种领导方式强调在尊重个人、关心需求的同时,也要明确组织的规则和纪律,保持必要的权威和严肃性。
三、中国情景下公务员队伍中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的有效性分析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仁爱”和“礼治”等传统文化理念相契合。“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礼治”则注重社会秩序和规范的维护。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现代演绎,既体现了对个体的关爱和尊重,又确保了组织的纪律和秩序。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和而不同”和“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并且有着“阴阳相生”“矛盾统一”的哲学思想,在保持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通过适当的恩威并施,实现组织队伍的整体优化和高效运转(石冠峰,刘澳龙,2023)。在管理中寻求恩与威的平衡,既不过于宽容放纵,也不过于严苛刻薄,通过恩与威的相互作用,恰到好处“立威”与“施恩”,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工作涉及政策执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公务员队伍也需要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公共行政的公正、公平和高效。这种职业特点要求领导者在管理中既要注重激励和关怀,又要强调纪律和规范。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通过恩惠措施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威严措施确保公务员遵守纪律、规范行为(Kousina等,2023)。其次,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强调在管理中既要有恩惠和关怀的一面,也要有威严和约束的一面,能够促进个体的需求和组织的目标的平衡。领导者关心个人福祉、关心个人工作的行为,能够有效激发公务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而威权下的纪律规范、奖惩制度等,促进公务员认真对待工作,减少敷衍行为,认真落实政策执行,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纪律性和公正性,维护公共行政体系的权威和公信力。
四、总结
恩威并施型双元领导在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具有巨大潜力,威权和仁慈的灵活运用,对个体的关怀和约束并重,能够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规范公务员日常行为,维护公共行政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石冠峰,刘澳龙.《周易》噬嗑卦与中国情境下双元领导的概念建构[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十八届(2023)中国管理学年会暨"一带一路"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11.
[2]侯楠,彭坚.恩威并施、积极执行与工作绩效——探索中国情境下双元领导的有效性[J].心理学报,2019(01):117-127.
[3]谭新雨.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内容与结构:来自中国场景的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01):81-101.
[4]Kousina,Elisavet,and Irini Voudouris.2023."The Ambidextrous Leadership-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Relationship in the Public Sector: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83(6):1478-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