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第二课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刍议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和优势,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基于第二课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编号:FDYYB202313)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现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培育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策略与价值研究。李璐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和优势。二是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平台体系建设研究。李良敏根据专科院校育人实践经验凝练出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设计符合大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活动性课程、互动性素质拓展训练的第二课堂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相关文献1.05万篇,包含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要性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以主题“第二课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剩相关文献25篇,可见全国高教系统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高校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基本处于起步期,为本课题研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混乱,项目不够清楚,导致教育形式单一,第二课堂过度娱乐化,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存在着活动时参与度高,活动后思考较少的问题,教育成效不够显著。第二,各教育主体配合不够密切,教育资源分散,未能以学校为主体形成整体合力,存在着二级学院各自开展活动,资源未能共享甚至资源重复、浪费的情况。第三,在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认识不足,对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坚持立德树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四、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其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对第二课堂的解释: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化创新、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育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则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具有较第一课堂更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
理论意义:开展第二课堂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教育现实呼声。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性、逻辑合理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革新教育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新的思政教育体系,丰富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青年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增长才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新时代青年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到为祖国、为人类的发展实践中去,真正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目的。
通过对高校第二课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研究、总结,可为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创新教育形式,赋予育人功能,第二课堂活动能让大学生在“日用而不知”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化与自觉践行的效果。
第二课堂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作用显著。发挥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友善美德,帮助大学生有效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一,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工作现状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工作现状,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开展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探索。结合实际,以课题负责人所在二级学院为主体,在厘清第二课堂载体类型,充分挖掘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将重要时间节点与日常相结合、线下线上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第三,构建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路径。在实践工作基础上,构建培育路径,完善第二课堂的活动体系,打造第二课堂全域育人平台,健全第二课堂育人保障机制。
五、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例
机械学院按照学校“1366”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优秀学子、学生党员等多方合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坚持实施学校“五育一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辅导员将立德树人贯穿工作日常,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心灵家园”为主题的寝室评比活动,打造“雷锋寝室”营造良好日常学习氛围;注重诚信教育,力争让每一名学生用诚信考试捍卫自己的名誉与尊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对校史校情、专业介绍、校纪校规及大学学习方式的了解。各专业团队潜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院通过开展院级线上教学竞赛,加强自身授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学院各项学风建设活动中始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优秀学生榜样作用,例如,学院在楼宇文化建设中,设立了优秀学生文化墙和校友墙,通过宣传优秀学子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建立陈鉴朋学业辅导驿站,结对学业困难学生,实现朋辈帮扶,形成浓厚学习氛围。
怎样学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谁学是学风建设的永恒主题。学院注重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依据不同年级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横向注重“共性”与“个性”,纵向强调“重点”与“全面”。毛泽东同志认为,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同理,学风建设也具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因是应用型大学,机械学院更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做实“专业启蒙”,启发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兴趣志向,深入挖掘学生个体潜能,注重行为养成。大二阶段,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大三阶段,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素质能力等,学院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系列大赛、各类专业科技竞赛等,近三年,我院获国家级竞赛奖项6项,省级竞赛奖项28项,获奖学生达到近400人次,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系列竞赛并获奖的人数逐年上涨,进而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大四阶段,主攻学生考研指导和求职技能培训,通过召开考研大会、开展各类助考活动等形式推进考研计划,2020年,我院打造出了“学霸班级”9人同时突破“重围”如愿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升和巩固学风建设成效。
机械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网络等多方面的育人作用,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学风建设机制。完善新生早课、晚自习制度,为使新生入校后不放松学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大一学生每天8点10分进课堂,进行“经典晨读”,全面降低新生上课迟到率,在固定时间及地点进行晚自习,利用晚自习开展“英语30分”,提前做好四级英语单词储备,并统一进行检查;辅导员、班主任坚持“四深入”原则,即深入寝室、深入教室、深入网络、深入学生活动场所,了解学生在宿舍内的学习生活状况,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充分利用网络掌握学生动态,利用学生活动主要场所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完善学生学业警示制度,每学期对欠学分较多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及时告知其整体学习状况。对学业警示的学生做好结对帮扶,以“一人一档”为基础,提升帮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做好家校联系,联合家长的力量从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注。为鼓励和激励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突破学院英语通过率低的薄弱环节,学院设立进步奖学金和英语四级、六级奖学金,举办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等,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推动学风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抓好第一课堂主阵地,创新第二课堂重要阵地,对高校实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学风、爱国的情怀,更加有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2/23/content_2553019.htm.
[2]李璐.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李良敏,穆学君.第二课堂“理实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机理——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