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客流控制与疏导策略探讨

王艺噱 刘磊 李宜泽 李磊
  
卷宗
2024年25期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其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从高峰期客流特征分析出发,从多个方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的客流控制与疏导策略。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客流;控制与疏导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其高效、准时、低排放、大容量的特点,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提升居民出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出行需求的增长,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压力日益凸显。研究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客流控制与疏导策略,对于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客流特征分析

1.1时间集中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时段,即早晨的上班高峰期和傍晚的下班高峰期。这两个时间段内,大量通勤乘客集中出行,导致站点客流量急剧增加[1]。时间上的高度集中使得轨道交通系统在短时间内需要承载远超平常时段的客流量,对车站的进出站通道、站台、列车等设施构成巨大压力。

1.2空间分布不均

尽管高峰期整体客流量大,但不同站点、不同区域的客流量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商业区、办公区以及交通枢纽附近的站点,其客流量会明显高于其他站点。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在进行客流控制与疏导时,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站点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1.3流向复杂多变

高峰期的轨道交通客流流向复杂多变,不仅包括单向的通勤客流,还伴随着大量的换乘客流。乘客的出行目的多样,有的需要直达目的地,有的则需要在中途进行换乘。这种复杂的流向增加了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难度,需要精确的客流预测和高效的调度指挥来确保列车和车站的顺畅运行。

1.4心理与行为特征

高峰期的乘客普遍具有时间紧迫感,急于到达目的地,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引发急躁情绪和行为。乘客在拥挤的车站内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急躁甚至冲动的行为,增加了安全事故的风险。乘客的出行决策也会受到高峰期客流状况的影响,部分乘客可能会选择提前或推迟出行时间,或者选择其他交通方式,这些行为特征对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预测和调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客流控制策略

2.1基于网络的客流控制

基于网络层次的客流控制是将轨道交通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网络,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各个站点的客流控制力度,实现全网络的协同优化[2]。建立高效的实时监控系统,收集各站点的客流数据、列车运行状态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出客流高峰时段、热点区域以及潜在的拥堵风险点。在掌握网络客流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各站点的客流控制策略进行统一调度和协同优化。根据实时客流数据,动态调整列车的发车间隔、编组数量以及停靠站点等参数,确保列车运力与客流需求相匹配。通过优化列车运行路径和时刻表,减少换乘时间和等待时间,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2.2信息服务与乘客引导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包括车站内的显示屏、广播系统、手机APP等多种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实时发布列车到站信息、客流预警、换乘指引等内容,帮助乘客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在高峰时段,加强乘客引导与分流也是缓解客流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增设引导人员、设置醒目的引导标识和标语等方式,引导乘客按照指定路线行走和排队。在关键区域如扶梯、楼梯口等位置设置分流设施,避免乘客过度集中造成拥堵。还可以利用手机APP等智能工具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如推荐最佳进站口、换乘路径等。

2.3应急预案与演练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如大客流拥堵、设备故障等可能对轨道交通系统造成的影响,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资源调配等内容。还需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定期的应急演练可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在演练过程中要注重模拟真实场景和突发情况,确保参与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方法。还要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完善和优化应急预案。

3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疏导策略

3.1站点设施优化

在高峰时段,在出入口、站厅等关键区域增设临时导向牌、铁马、导流栏杆等设施,加强人工引导和广播宣传,控制客流走行方向,分隔进出站客流,减少交叉干扰。在站台设置回行线路,引导部分乘客在付费区外等待,以缓解站台压力。根据站点内部的设施条件,将站点设施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区监控。通过对客流密度的分析,建立界定大客流模型,对行人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如LEGION)建立付费区和非付费区模型,模拟不同设计方案下的客流流动情况,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2列车运营调整

在高峰时段,通过加密列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可以有效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满足大量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前通过广播或公共告示系统提醒乘客高峰时段的客流情况,建议乘客错峰出行或选择其他交通方式,以分散客流压力。基于大客流的横面断量,结合列车最短时间间隔,建立最优列车配比模型,并重新制定列车开行计划。通过调整列车编组和配比,实现运力与客流需求的动态匹配,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

3.3接驳方式优化

在高峰时段,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协同配合对于缓解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公交调度策略和接驳方式,可以引导部分乘客通过公交系统完成出行,减轻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压力。在高峰时段推出地铁公交平行线路,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在客流量过大时,可在车站周边或重要转乘点设立临时候车点,增加运力。在关键位置设置引导标志,指示乘客行进方向和乘车顺序,保持秩序和流程顺畅。这些措施有助于分散客流压力,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4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的客流控制与疏导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轨道交通系统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客流控制与疏导策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扬.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的调度调整方式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19):4-6.

[2]吴文祥,赵浩淋,周慧娟,等.高峰期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跳站运行优化[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22,20(02):42-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