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析

陈阳
  
卷宗
2024年25期
大连民族大学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入手,提出了以教材为抓手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教师培养等建议和策略,旨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章是大连民族大学教改项目“文化自信引领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2419

引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大有可为。本文探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一、以教材为抓手,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编写和选用教材时,应注重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体现中华文化、中国发展成就、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篇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1]。同时,教材应体现多元文化并蓄的理念,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促进学生形成互相尊重、包容欣赏的态度,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Festivals and Customs”主题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英文介绍作为补充材料,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同时,设计相关讨论题,如“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identity?”,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安排。可以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系统介绍中华文明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中,可以设置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练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民族团结、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开设英语译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引导学生挖掘和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开设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系统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并以此为素材,用英语制作介绍性的视频或海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如资料搜集、文本撰写、口语表达等,更能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延伸,可以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英语竞赛、讲座、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增进相互了解和欣赏。同时,可以邀请少数民族学生、专家学者开展英语讲座,分享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英语微电影大赛,鼓励学生以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为主题,创作和拍摄英语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挖掘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并运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优秀作品还可以在校内外进行展映交流,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辐射面。

四、加强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实效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提升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3]。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定期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学习,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实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英语教师赴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教学交流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体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交流中还可以与当地英语教师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入策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交流归来,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入教学,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义,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育的使命担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要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培养等方面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未来,大学英语课程要进一步加强与思政课程的协同配合,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联动贯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合力,为培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03):43-47.

[2]李丽.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三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贵州理工学院,2023:9.

[3]丁慧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析[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2,26(03):24-27.

作者简介

陈阳(1981.12-)女,汉,辽宁省海城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族翻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