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颖
  
卷宗
2024年26期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本论文旨在对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阐述了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多方面的变化和挑战。然而,并非所有青少年在逆境中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而一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困境时却较为脆弱和无助,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种差异与自身心理韧性水平不同息息相关。因此,研究青少年心理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

时至今日,在学术界,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始终未能形成统一认知。有研究者认为,心理韧性指个体在面临应激性或长期压力时,借助一系列保护性资源与压力事件相互作用,使自身较少受消极影响乃至不受消极影响的动态过程[1]。还有研究者认为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临严重威胁时,其适应能力与发展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还有研究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能承受较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在应对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3]。还可以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灵活应对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4]。

三、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人格特质

乐观、自信、坚韧、勇敢等人格特质与青少年心理韧性密切相关[5]。乐观的青少年易看到事情积极面且对未来有信心;自信者相信自身能直面挑战;坚韧者面对困难可坚持不懈;勇敢者敢于冒险、尝试新事物。

2.认知方式

积极的认知方式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韧性。例如,采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合理归因、问题解决导向的思维方式等,正确的认识自己,都有助于青少年增强心理韧性[6]。

3.情绪调节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也有研究者从“外界支持”、“个人信念”、“沟通技巧”三个层面提出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

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在这样的家庭中,青少年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相反,冷漠、冲突性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弱且对孩子关注度普遍较低的单亲家庭,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产生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也有研究者研究了家庭教养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保护性因素得分更高的孩子,容易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采用民主、平等、鼓励的教育方式,能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韧性。采用专制、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则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自信、胆小怕事,降低心理韧性。

(三)学校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做好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与抗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筛查预警机制,早实施早干预。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十分重要。

(四)体育锻炼

有研究者对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与心理韧性培养的关系展开调查,发现课外活动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越多参与课外活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四、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一)康纳-戴维森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该量表由康纳和戴维森编制,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之一。CD-RISC包括三个维度(坚韧、自强和乐观)共25个项目,使用5点计分法,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则得分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

(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

胡月琴和甘怡群以我国文化背景为基础编制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共2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RSCA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状况。

(三)儿童和青少年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SCA)

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儿童青少年韧性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该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共50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RSCA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文化差异,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除了以上几种量表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情境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如用于测量贫困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量表、用于测量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量表等。这些量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推广应用时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五、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概念界定尚不统一

如前所述,心理韧性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和解释。这种概念上的不统一给研究的比较和整合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心理韧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建立一个统一、清晰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有待拓展

目前,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辅以少量访谈法和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能大范围收集数据,但难深入了解个体内心体验和行为机制。访谈法和实验法可弥补其不足,但因操作难度大、样本量小等应用较少。未来研究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纵向研究、追踪研究、案例研究等,全面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规律和影响机制。

(三)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不足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特殊青少年群体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对普通青少年群体关注较少。特殊青少年群体因面临更多生活压力和困难,心理韧性发展可能具独特性。未来应加强对普通青少年群体心理韧性的研究,为提升普通青少年群体幸福感、抗挫力等提供依据。

(四)跨文化研究较为缺乏

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目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跨文化研究有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在心理韧性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可能有差异。未来应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文化因素在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中的作用,为构建普适性心理韧性理论模型提供参考。

(五)干预研究相对薄弱

尽管已有部分研究涉及提高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但干预研究总体薄弱。当前干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方法单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辅导为主。未来应拓展干预领域和方法,结合家庭、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干预,采用多种干预技术,提高干预效果和针对性。

六、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一)加强心理韧性形成机制的研究

心理韧性的形成复杂,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如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等,为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提供更坚实理论基础。

(二)关注积极青少年发展

积极青少年发展强调青少年积极品质和潜力发展,心理韧性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未来研究应将心理韧性与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结合,探讨培养青少年积极品质和能力以促进其心理韧性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开展跨学科研究

心理韧性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研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问题,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案。

(四)加强实践应用研究

心理韧性研究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良好发展。未来应更注重实践应用,加强与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行的教育和干预措施,为提高青少年心理韧性提供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显著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未来需在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跨文化研究和干预研究等方面拓展深化,加强心理韧性形成机制研究,关注积极青少年发展,开展跨学科研究,强化实践应用研究,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慧慧,王雨晴,孙婉靖.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元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2):261-267.

[2]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3]Werner E 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

[4]Lazarus R 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

[5]Da-Jun Zhang,Jin-liang Wang,Lin Yu Editors.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s Psychological Suzhi [M].New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6]潘宇方,初中生心理韧性现状和改善对策[J].新智慧,2024,14:47-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