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同课异构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研究
摘要:教育改革深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至关重要。针对各学段学生差异,确保教学连贯、系统、针对性成挑战。“同课异构”模式以灵活创新,为一体化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深入剖析其价值与应用,从理论到实践,探索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同课异构概念;大中小学思政课;策略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同课异构”视角下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批准号:24BJX105
前言:在变革时代,思政教育愈发关键,各学段教学衔接脱节。整合思政资源,实现目标、内容及方法衔接成为改革焦点。“同课异构”模式应运而生,灵活创新,确保核心统一,依学段特性差异化教学,旨在优化成效。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刻契合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这一工程通过系统规划、有机衔接各学段的思政课程内容与方法。具体而言,这一建设有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可以保证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在各个阶段得到持续、系统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有正确的价值引导,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公民。同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整合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在教学衔接中为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同课异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中的应用原则
同课异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中的应用中,首要原则是确保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构建跨学段的知识桥梁,避免信息孤岛与知识断层,从而形成一个既系统又连贯的教学体系。此外,教学方法应秉持多元化理念,针对不同学龄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思考与主动参与。
三、同课异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度剖析学段特征,定制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需紧密依据不同学段的特性进行精准定制,以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相契合。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侧重于启蒙教育,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初步培养其爱国情怀。进入初中阶段,则强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聚焦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通过深入探讨历史进程与现实成就,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同时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大学阶段,则更加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与思想的引领性,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阶段教学目标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完整体系。
(二)融合学情分析,选择逐层递进的教学方法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学段学生学情的显著差异,以定制化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果的普遍提升与精准针对。小学阶段,鉴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初步发展,采用形象具体、体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红色研学”活动,通过直观感受与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国情怀。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如组织情景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高中阶段,教学重心转向知识学习与思辨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则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满足多元化学生期待,设计纵向衔接的教学内容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上,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以充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时代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通过讲述英雄故事、传唱红色歌曲等直观素材,激发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初步认知与情感共鸣[2]。初中阶段,则强化体验式教学,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交流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理解与认同。高中阶段,教学内容聚焦于政治常识与改革开放历程,以具体案例为引导,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而到了大学阶段,则更加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深度,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道路上的实践应用,结合抗疫英雄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社会理想与个人成长的紧密结合,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构建情感共鸣课堂,引导螺旋上升的价值转化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情感的培育与激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旨在触动学生心灵,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小学阶段,注重情感启蒙,通过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培养其初步的爱党爱国情怀。进入初中阶段,强化制度认同教育,利用红色歌曲、情景剧等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与认同。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拥护党的领导,通过分享红色家书等感人故事,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而在大学阶段,则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述抗疫英雄等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将深厚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矢志不渝地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同课异构”模式在思政一体化中,破壁垒,促连贯,实施差异化教学,提升有效性。未来需深化其理论与实践,为构建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宫敏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4):81-84.
[2]陆亮.“碳中和”项目式学习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2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