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劳动教育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着重论述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与此同时,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与困境展开深入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以及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路径,目的在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劳动教育;乡村振兴;技能提升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L2023 C10190234
一、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
1.1提升农民技能与素质
劳动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对农民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效果显著。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使农民能够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新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可以促进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的提高。比如研究科学灌溉方法,能够在确保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前提下节约用水;掌握现代化养殖技术,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率,增加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民已经不单单囿于传统农业生产中,还需积极寻求新型发展模式。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农民创造力,促使其尝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1.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劳动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在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能够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劳动教育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的转型。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例,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够带动乡村餐饮,住宿,交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繁荣。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困境
2.1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劳动教育,并设置乡村振兴有关专业及课程。如农业类高职院校设置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及质量检测,农村电子商务等课程,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工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提升实践能力与劳动素养,又助力乡村振兴。
2.2面临的困境
一是劳动教育理念陈旧。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忽视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尽管部分高职院校设置有乡村振兴有关专业及课程,但是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现实需要。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高,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实践基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实践基地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师资队伍薄弱。劳动教育应该拥有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但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3.1教育理念的创新
高职院校要实现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就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高职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含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劳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劳动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以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专业人才。最后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课程体系的完善
高职院校要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比重。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教育内容并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接受劳动教育。其次,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涵盖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地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是增加实践基地投资。打造一批设施设备齐全,管理规范,适应学生实践需要的实践基地。在强化实践基地信息化建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二是加强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组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实施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协作,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平台。最终强化实践基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保障实践教学安全与质量。
3.4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和乡村振兴培训,提高教师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励教师深入农村,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去,积累实践经验。二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引进一批具有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教学内容和更专业的咨询。最后,建构教师的激励机制。对在劳动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束语
总之,劳动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关键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培养等,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与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今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不断深化融入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龙凤飞.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J].中国军转民,2024(10):133-134.
[2]张雅伦,杨正,张玉瑾,董育博.劳动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