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或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处于“显性”地位,在内地或非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处于“隐性”地位。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内地非少数民族类的高职院校一直都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每年少数民族在校生多达1000余人。其中思政课教学在6年前开始系统化探索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文将学校近几年来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尝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出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基金项目:2022年校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3221701)研究成果
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重要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同向同行、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耦合互嵌、与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是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使得思政课可以发挥自身的优点和特色,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学校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活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思政课教学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引导正确政治行为的政治性功能。[1]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活动,集中体现在“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性的内在规定为融入目标指明了方向,增进共同性、捍卫共同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第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蕴含着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价值内涵,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2]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和规范学生正确政治行为的重要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运用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去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价值属性的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有凝聚“共同体认同”的价值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价值属性的活动,集中体现在“培养人什么”这一问题上,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培育一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民族发展同向而行的力量,这支力量的核心特质就在于其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价值性的内在规定为融入内容确定了原则和范围,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性、立德树人、循序渐进,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实践属性的活动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是必然要求。思政课也从来都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空洞说教,而是学生的知悟体验、社会交往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具有实践属性的活动,集中体现在“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即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交互,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实践性的内在规定为融入方式注入了活力,学生通过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能够有效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过去,这些在内地非民族院校都是作为教学中的常规内容,并没有在思政课教学中特别突出地强调或者是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讲授。随着,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我校思政课建设在6年前开始重点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以案例、故事、视频、活动等形式融入教学。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认同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基于课前的学情分析,在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等会有所侧重。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牢固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比如,在学情分析中就发现,不管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都习惯从“差异性”视角去看待对方,首先看到是对方与自己的差异。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共同性”视角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走进“四史”》课程中,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比如,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历史的维度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实践教学上,联合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工等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到历史、走进现实,去感受56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性必修课程,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教学设计上,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运用“大思政课”虚拟仿真资源,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主题,通过小故事、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虽有差异,但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交融,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共同团结奋斗的经历。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在学情分析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生活出发,如以学生家乡的党组织、学校的党组织、学院的党组织、身边的党员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政策、宗旨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表现为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结合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脱贫攻坚、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来自各个民族的大国工匠、行业导师、劳动模范等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他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目标、价值、内容、载体等方面都具有高度契合、高度相容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创造了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对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在融入路径上有以下新的思考。
(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协同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多向度、全过程的育人活动,需要在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相应的机制建设。首先,学校各级党组织要高祖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学校特点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文件,使各个部门能够互相配合,在实践教学、“家校社”育人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其次,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提升教育效果。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人才保障,要优化教师队伍,注重选拔具有高尚师德、扎实学识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建设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党政干部、辅导员、少数民族教师、行业导师等共同参与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二)形成一主两辅、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必修课主,选修课为辅,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第一,打造“一主两辅”的课程体系,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为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走进“四史”》为辅助的课程体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而深入的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民族优秀文化、行业特色文化等,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三)建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有效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而有效的育人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首先,用好校外实践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场域,比如,在博物馆、纪念馆、民族村、企业等地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其次,丰富校园文化。在特殊的节日,组织一些文艺汇演、展览展示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依托社团、书院等组织观影、体育运动、交流座谈等。比如,每年的迎新晚会、传统节日、民族团结月等,都是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时机,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当今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想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促进青年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就要用好“线上”载体。比如,通过“爱马言马”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和学习网站等,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讲述中国精神,让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另一个维度体验到“共同体”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刘贤玲,刘剑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4-31.
[2]罗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2019(2):8-13.
[3]向驰,雷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