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国潮崛起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影响与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国潮文化逐渐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兴起,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创新力量的重要载体,也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国潮崛起不仅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也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和认同本国文化的机会。一方面,国潮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青年大学生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价值内涵的认知与挖掘。另一方面,国潮文化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也拓宽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国潮崛起;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引导策略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3yqzxxs007]资助
一、引言
近年来,《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只此青绿》惊艳刷屏,“国潮”风开始席卷全球。从服饰到文化,国潮元素无处不在,展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潮的兴起源于年轻人尤其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当前进入新时代,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对其践行文化使命带来考验和挑战。“国潮热”展现出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吸引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始关注和传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意指大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意识,以及对党的历史进程的全面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鉴赏力、认知力与选择力,不仅直接关联其政治信仰的坚定性、价值取向的明确性,还深刻影响着其人生观念的塑造。因此,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议题。
二、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是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下,我国综合国力强盛,民族品牌日益强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更加强烈,这为国潮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支持、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不竭的创意源泉。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互鉴日益频繁,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坚定文化立场,保持文化定力,不盲目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二是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全行业的国潮品牌消费中,“Z世代”大学生占据了高达74%的市场份额,彰显了其在国潮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出生于新时代,他们视野广阔,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更希望通过国潮的形象符号,建立起自己与国家、朋友、社群之间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文化自信也是青年大学生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只有深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三是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若大学生盲目接纳外来文化而忽略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将对其个人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从中汲取仁爱、兼爱等思想精髓,丰富知识底蕴,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青年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国家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国潮热现象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是树立传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源泉,国风国潮的兴起正是从这一浩瀚的“文化素材库”中汲取灵感。中华文化以其深厚底蕴、博大精深、多元并存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对全球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4]。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掌握尚显不足,难以充分领略其精髓与魅力。因此,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深化文化教育内容,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
二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面对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网络空间“丧文化”“摆烂”“躺平”等不良现象,面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好故事”。当代大学生青年群体作为新时代的前沿力量,置身于信息爆炸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复杂环境中,面临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遭受多重挑战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彰显文化自主性与主体性的核心策略,也是构筑中国人民精神高地、支撑民族精神挺立的重要基石。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诸多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树立文化自信是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年大学生务必坚定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自身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推动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优化策略
一是借助社群传播平台,强化青年文化认同。国潮品牌通过发布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故事、设计灵感来源等,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通过举办线上活动、话题挑战或互动比赛,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和创作,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借助品牌与网红或文化名人合作的名人效应,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推广传统文化,增强品牌文化价值感和吸引力。同时展示传统工艺和设计过程,让大学生群体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信。
二是打造跨界联名手段,展现中华美学思维。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的,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另外也要警惕对中华文化的过度解读和扭曲。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在联名产品中融入传统元素,如中国结、传统纹样、古代书法等进行现代化的设计和呈现,使其既具有文化价值,又符合现代审美。此外,通过品牌和联名产品的故事化叙述与情感营销,将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传递给大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利用品牌的情感营销,结合中华美学的理念,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变革载体传播方式,推进优秀文化传承。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勇担这一历史重任,通过深化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为中华文化的承续与发展贡献力量。首要之务是积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易于接触的网络平台、手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7]。通过媒体的跨区域特性,巧妙设计多元化的互动环节,如在线知识竞赛、慕课课程、网络研修等,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其文化自信。同时,在教育内容的编排上,不仅要根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与现实需求,对教育素材进行审慎筛选与优化,以期实现更为卓越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6):31-36.
[2]韩卓鹏,潘超.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内在关系与逻辑进路[J].红河学院学报,2024,22(05):40-46.
[3]邵超,王长春.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92-93.
[4]范文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4(05):6-8.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新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北京:人民日报,2023-06-03(001).
[6]吴砥,余丽芹,饶景阳,等.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5):12-17+26.
[7]李晓蕙.全媒体时代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55-57.
作者简介
邓娇(1999.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方向。